2.1身边的数字设备(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苏科版.docx
2.1身边的数字设备(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苏科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2.1身边的数字设备(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苏科版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并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字设备,如计算机、手机、平板等,以及这些设备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涉及苏科版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二章第一节的“我们身边的数字设备”。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使用鼠标等。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多数字设备,拓宽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使他们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数字设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对比不同设备的功能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信息意识、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身边的数字设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的作用,增强信息意识;鼓励学生探索不同设备的功能,激发其数字化创新思维;同时,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数字设备,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的要求相符,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信息社会。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字设备及其功能。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数字设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这些设备。
解决方法与突破策略:
1.利用直观的教学资源,如实物展示、图片和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和记忆数字设备及其功能,降低学习难度。
2.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不同设备,通过实际体验加深理解,提高学习兴趣,突破难点。
3.创设情境,以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探讨如何正确使用数字设备,培养安全意识,解决安全问题。
4.教师以案例形式讲解数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苏科版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以便于跟随课堂进度。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设备图片、功能图表、操作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直观展示和解释。
3.实验器材:准备计算机、手机、平板等数字设备,确保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并注意安全性。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设置实验操作台,便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际操作练习,创造有利于互动和探究的学习环境。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发布关于“身边的数字设备”的预习资料,包括设备图片、功能介绍视频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数字设备的认识,设计问题如“你最常见的数字设备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等,启发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数据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自行查阅预习资料,了解不同数字设备的基础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问题等提交至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自我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快速共享和预习进度的监控。
-作用与目的:
让学生提前接触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故事,展示数字设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本节课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教材中关于数字设备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预习的成果,讨论不同设备的使用体验。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或集体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
提问与讨论:对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字设备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加深学生对数字设备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制作数字设备使用手册。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设性意见。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