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居住建筑.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方居住建筑 以辽宁为例 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区:东北和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社会便有使用。汉武帝曾作“井干楼”,张衡《西京赋》有“井干叠而百层”的说法。其使用范围应不止于后来所见的东北、云南等林区。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的木垒墙壁的住宅,是民间的一种普通做法,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应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住房开间较小。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辽宁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降雪量较多,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3、东北三怪 纸糊窗户外 生下娃娃吊起来 十七八的姑娘挂烟袋 南北房屋外形的对比 炕上有用来装衣物的大板柜,被褥叠放在上面。 * 主讲人:李梦侠 前言: 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民居建筑具有了自己的建筑特色,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也都有各自的特点。民居建筑是广大民众集体创造的,为民众所使用,以民众为主要的传承载体,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我国传统民居的发展概论: 萌芽时期:穴居、巢居 原始社会末期:土木和干栏结构都己经出现 夏朝:出现“民居”这一普通庶民居住的建筑形式。 商朝:民居进一步发展(夯土技术的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西周到秦汉:民居建筑形式得到了较为完备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居建筑的外观和形象有了初发展 隋唐时期:民居建筑和民居艺术得到飞速发展。 两宋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房屋的总体高度增加了很多,而且相关的院落布局及装饰装修都己经向着形式多样的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古代建筑进入最后的大发展时期。 一、辽宁环境概况 (一)自然环境 地形:山地、丘陵、平原地貌类型交错分布,地势两翼高、中间低。东,西部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主要有千山、医巫闾山、龙岗山、松岭、努鲁儿虎山等,中部辽河平原一般海拔低于50米。主要河流有辽河、鸭绿江、及大凌河、小凌河、浑河、太子河和绕阳河,其中辽河是该省最大河流。辽东半岛海岸曲折多良港,近海分布有500多个岛屿。??? 气候:属于北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少雨多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短暂晴朗,冬季寒冷且干燥。全省平均气温为6-11度,其中1月为-15到-5度,7月为24度左右。年无霜期125-215天。年降水量为500-1000mm是东北降水量最多的省份。由于秋冬降水少,入春后持续少雨,每年4月份易发生干旱。 (二 )人文环境 辽宁地区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期。《山海经第十七·大荒北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山,有肃慎氏之国。”,这里的”肃慎氏之国”,指的就是当时的主要居民——肃慎族人。肃慎族人随着朝代的变迁,历经演化,其后裔演化为现在的满族人。在这一演化过程中,肃慎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孕育出较高的文明。与其他生活在东北的少数民族如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都不断有所融合。因此,该地区的文化环境基本是一种以满族为主,大量融合汉族文化,兼有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多民族文化。 二、 井干式民居的产生 辽宁地区井干式民居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利用自然条件对抗严寒气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居住形态。地区民族文化对于井干式民居的形态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据《晋书·肃慎传》记载:“(肃慎)夏则巢居,冬则穴处。”肃慎人所以穴居,与其“处山林之间”,“土气极寒”有关,其穴居以深为贵。勿吉,靺鞨时期穴居形式由深穴向半穴居发展,《北史·勿吉传》记载:“筑土如堤,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人。” 《旧唐书·北狄传》记载:“靺鞨入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为穴,架木于上,以土覆之。”这种半穴居的基本结构方法是:在穴内四周挖糟,木板为壁,在木板壁里侧挖坑坚柱以支撑平放的圆木,屋椽则搭于圆木之上。木板壁上下通常固定在圈梁上以增加刚度,地面往往经过烧烤以增加强度,居住面的中间铺木板作为起居之处。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己开始使用原始的取暖设备——“地火龙”式墙。灶炕位于地穴中央,这种“地火龙”式墙利用灶坑余热,顺西墙和北墙绕行。这种取暖方式,以后逐渐演变成火炕和火墙。 到了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