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鹿原中看民俗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电影《白鹿原》看民俗文化
摘要
我深感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豪放大气,粗犷耿直,所以选择了《白鹿原》这样具有浓厚陕西特色的电影为出发点来分析陕西地方民俗。电影中没有浓墨重彩的宣扬民俗,但其丰富而斑斓的民俗仍是无法详尽说明的,加之才疏学浅,我仅选择从居住、饮食和人员身份三个角度来简单说明。
关键词
白鹿原 民俗 居住 饮食 人物身份
一、引言
一学期的民俗学学习,虽然时间不多,很多东西只能有所涉猎,并不能深入了解,但我仍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仅仅是民俗这一个小小的板块就囊括了诸多的内容。民俗有其强烈的地方性,也有其历史性和传承性。不同时代有各自的风俗,不同地区也有不一样的习惯。
最近看过电影《白鹿原》,我深感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豪放大气,粗犷耿直,所以选择了《白鹿原》这样具有浓厚陕西特色的电影为出发点来分析陕西地方民俗。电影中没有浓墨重彩的宣扬民俗,但其丰富而斑斓的民俗仍是无法详尽说明的,加之才疏学浅,我仅选择了一部分民俗来说明。
二、从居住民俗看《白鹿原》中所表现的陕西地方民俗
1、窑洞
人类上古时期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平均海拔为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民间艺术。 由人们劳动挖掘出的窑洞,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比较坚固、耐用。在当地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窑洞。民间也流传着: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厦。”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为了住着放心,也往往在窑洞里使上木担子撑架窑顶。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进入祠堂拜堂成婚;黑娃受兆鹏的影响受时代召唤成为农会带头人,带领大家破坏祠堂;再到白孝文与田小娥通奸被发现受刑罚都是围绕祠堂发生展开的。祠堂在封建农民的心里占有很高的地位,象征着权利、权威和秩序规则。祠堂可以被称为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是传统农民的公正所在。
三、从饮食民俗看《白鹿原》中所表现的陕西地方民俗
在《白鹿原》这部电影中,剧中人物一直吃的食物是宽面,黑娃蹲在地上手捧如盆大碗大口吃两指宽的面条令人印象尤为深刻。这也是陕西面食文化的写照。关中饭食以面食为主,简俭的饭食民俗,是白鹿原人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的再现
陕西省地处中国腹地,横联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臊子面的面条,要求揉的筋,擀得薄,切得宽细自便。岐山大小饭店都供应正宗的臊子面,还有楹联写道:喝几杯来此小坐吃两碗臊子面不虚此行据岐山文化馆李辛儒先生考证,臊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现在敬神灵和祖灵,吃回锅汤的习俗已经改变。臊子面是岐山和关中一带招待客人的便饭,新媳妇过门,孩子生日,老人祝寿,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流动的替别人割麦子的人。在中国北方,由于各地麦子成熟时间的差异,一些以收割麦子为职业的人,换取收入。这些人大多体力较好、技术过硬、勤奋肯干。麦客的存在缓解了广大农村地区在夏收时节面临的时间紧、任务重与人手不足的困境。常有因这些问题而引起本是丰收之年却因收割不及时而造成减产减质。因产麦区成熟差异性,如一般从东往西逐渐成熟,所以麦客中一部分是位于晚熟区,由北向南,由南返北,像候鸟一样迁徙游走,一路收一路走,等麦客走到自家门前,自家的麦子也熟了;另一部分是早熟区的农民等自家收割完后便前往相对晚熟区收割。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成群结队,其中有兄弟同行,还有父子同行甚至夫妻相随,来到产麦区,寻人雇佣,替人割麦,用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以补家庭短缺或寻找生路。产麦区的人称他们为“麦客”。麦客至少在明清时的中国地方志中就有记载。“文革”十年里麦客销声匿迹,直到家庭承包制实行后麦客又首先新出现在关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