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民俗学第三讲.ppt

发布:2015-09-03约8.12千字共8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2、服饰及构成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求吉心理 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 1 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 早在上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创造了与采猎经济相适应的服饰文化。 进入农耕经济后,纺织业随之兴起,人类的服饰大为改观。 西周时期,贵族服饰承袭了商朝的上衣下裳,只是腰间的束带渐宽,衣身也出现了宽博的式样。 西汉时,上下联体的长衣统称袍,成为贵族的主流,短衣与合裆裤多为劳动者所穿。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驻中原,胡服大规模向中国传统服饰渗透,促进了两种服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服饰的重大转变。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与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 2、近现代汉族服饰的变化 男子服饰上的变革首先是“剪辫子革命”,其次是在长衫队列里,加进了中西合壁的中山服。 女子服饰仍流行旗袍,青年学生中流行短衣短裙。 建国以后,中山装、西裤取代长衫,成为城市男装的主流,但在农村,对襟小褂仍是较普遍的服装。 50年代后期,受苏联服饰的影响,女装中曾一度盛行大翻领、双拼扣的“列宁装”,“布拉机” 即连衣裙也受到城市妇女的青睐,成为流行不衰的夏季服装式样。 文革期间,服饰单一,男女一般都穿军服或蓝灰黑服装,是我国历史上服饰的大倒退。 改革开放以来,西装、夹克衫取代了五六十年代的中山装,高跟鞋也走遍全中国。 当今服装款式各色各样,尤其是女装,花样翻新,变化之快,是过去几十年未曾有的,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服饰文化。 三十年代穿高领、窄袖长袄、长裙上海时髦女子与 三十年代上海时装(连衣裙) 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东北少数民族服饰 西北少数民族服饰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中南少数民族服饰 台湾服饰民俗 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东北少数民族服饰 西北少数民族服饰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中南少数民族服饰 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 满族:旗袍、马甲、坎肩、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不仅留发、结辫,还挽譬等。满族把深绎色看做福色,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 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 朝鲜族:男子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女服则为短衣长裙,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不别具一格。 朝鲜族服饰 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 蒙古族: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 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饰物,除了头饰、耳环、项链、手锡、戒指以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有时候被作为友谊、爱情的信物。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 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 维吾尔族: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拌”,“裕拌”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在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均绣有花纹图案。 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服饰 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 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已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回族服饰 回族服饰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藏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藏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傣族 :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啊娜多姿的身材。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