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分)
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B.抗战是一场持久战争
C.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D.中国国力已超过日本
16.1933年吴钊在《复兴之基点》说:“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累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胄,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下列符合当时情况的说法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共产党准备长征
C.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积极抗战
D.东北、华北国土沦丧,一二·九运动爆发
17.洪仁玕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18.近年来,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评价问题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胡绳说:从所代表生产关系来说,资产阶级是比农民阶级先进的阶级,但从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上说,农民阶级远远超过资产阶级。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21.?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B.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面是年中共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
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反围剿斗争失利毛泽东于年月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是指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进军井冈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长征胜利中国共产党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6.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12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