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35讲 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doc

发布:2016-01-16约5.1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5讲 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 一、选择题 1.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2.(2010年北京文综)“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3.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推断是(  ) 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 ②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思潮 ③维新变法思想兴起 ④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A.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B.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5.(2010年海南单科)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6.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7.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8.(2011年山东潍坊三县质检)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中日甲午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9.(2011年江苏单科)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10.(2011年福建厦门质检)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11.(2011年浙江文综)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12.“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对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