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周清学案.doc

发布:2016-11-02约7.3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周清学案 一、选择题 1.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2.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3.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4.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5.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6.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据此,判断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军队装备先进,中国军队装备落后 B.日本加入列强行列,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C.日本实现了近代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日本是君主立宪国,中国是封建专制国 7.下图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8.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思想的萌发意味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意识到这种陨落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已经在器物层面开展自我救赎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救赎深入到制度层面 D.晚清新政使清政府摆脱了内外困境 9.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10.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材料表明当时的陈独秀是( ) A.民主主义者 B.马克思主义者 C.民族主义者 D.改良主义者 11.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D.文学革命的影响 12.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13.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陈独秀说:“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这表明他们( ) A.开始结合本国国情研究实际问题 B.严重脱离群众,提不出科学纲领 C.发现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缺陷和不足 D.对中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14.1922年胡适开具了他心目中“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其中将康有为、梁启超、蔡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