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是公民 3 公民意味着什么说课稿1 新人教版.docx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3公民意味着什么说课稿1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3公民意味着什么说课稿1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中的“3公民意味着什么”。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公民的定义、权利和义务,以及公民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了解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等基本概念,本节课将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公民的理解,使其认识到公民不仅是权利的享有者,更是义务的承担者。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通过学习公民的定义和权利义务,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公民身份认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增强法治观念,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公民义务,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白公民在法律上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受教育权等,以及相应的义务,如遵守法律、履行社会责任等。
-识别公民身份: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区分公民与非公民的身份特征,理解公民身份在法律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依存关系,例如,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也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公民责任: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将公民权利和义务内化为个人行为,如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法治观念的培养: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并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运用法治思维进行思考和解决。例如,在遇到纠纷时,知道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不是采取非法手段。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互动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平台,用于展示课件和教学视频。
-信息化资源:公民权利和义务相关的案例库、法治教育动画短片、在线法律知识测试。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国旗、公民证照模型)、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活动。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阅读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知识。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公民意味着什么”,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什么是公民权利?”,“公民有哪些基本义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例如思考哪些行为是履行公民义务的体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公民意味着什么”这一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引出“公民意味着什么”这一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公民的定义、权利和义务,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如通过案例分析公民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公民义务。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公民有义务参与选举?”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体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公民权利和义务相关的案例分析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公民行为。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公民教育相关的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例如指出学生在履行公民义务方面的不足。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