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童 谣 的 来 历
童谣历史悠久,最早始于《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综观中国古代童谣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童谣几乎都是政治童谣,不同程度地都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它们与儿童的生活简直不相干;从明代开始,在继续发展政治性童谣的同时,产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或者说。这时才有人有意识地开始创作和收集真正意义上的童谣。我想,明以前大概也有非政治性的童谣,只是由于无人搜集记录下来,所以就湮灭了;即使记下来一点,也往往被附会到政治中去了。明代是我国资本主义因素大量产生的时期,当时有一批人,冲破宋元理学的束缚,思想比较解放。他们的视野扩大到了前所未及的许多领域,加上当时印刷业的兴盛,童谣的创作或收集也就有了较好的成绩。现存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是明代吕坤于 1593年编成的《演小儿语》,此后,这方面的专集才逐渐多了起来。 从现有材料看,我国古代童谣大体上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状况:乱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王朝早期少。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元代,政治上黑暗,内外战争频繁,国家分裂,生灵涂炭,反映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童谣也就比较多。在每一个王朝中,一般又是末期比早中期多,像秦末、汉末、元末.明末等时期,都是童谣大量流传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乱世和末世,政治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政治力量都努力表现自己,其中就包括用童谣为自己造舆论。所以,有着产生童谣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这时统治者的钳制力则相对削弱,使那些生产出来的童谣不至于全部被扼杀。新上台的统治者对那些替自己造舆论的童谣,固然会乐于保留,就是对那些诅咒被推翻的统治者的童谣,也往往持一种容忍的态度,甚至也乐于记录下来,以作为自己?顺乎天心,合乎民意?的证明。反过来,在每一个王朝的初中期,统治阶级的统治相对稳定,除了歌颂升平的东西之外,真正有战斗力的童谣就不容易创作和保存下来了
儿 歌 儿歌又称童谣,即是儿童的歌谣。它是孩子 们练习口才的工具,也可以说是孩子们的诗。好 的歌谣,不仅给孩子们在生活上带来一种乐趣和
享受,帮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而且可以成为 长辈们启迪教育下一代
的补充教材。 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万紫千红的文苑中很有特色的一
束瑰丽之花。它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炼爽口,和谐押韵,同诗歌一样具有 音乐 性,它从孩子们的心理、生活、游戏情趣、 童话世界意向,以及儿童语
言的感受出发,口传而成,比起大人唱的山歌、朗诵的诗歌,要开放自由得多。 童谣的特点:句式自由;结构多变;比兴特多;
声韵活泼;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言语平白;顺口成 章。后两点与大人唱的山歌有相同之处;最明显的不 同点是:童谣一般只是朗诵而不歌唱,更不借助于乐器。
有的童谣,只要小时念熟,一直到老都可以牢记而不忘。例如这首童谣:?蟾蜍 罗,咯咯咯;唔读书,无老婆。? 多少客家父老,走到天涯海角,也能脱口而出。
童谣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大都是以客家劳动人民的生活为创作题材, 不但反映客家民情风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爱憎、理想及各种思想感情,而且具
有朴实自然、轻松活泼和通俗、口语的特点。具有相当浓厚的生活气息、地方特 色与艺术的感染力,诵起来朗朗上口。
北京童谣的来历、形式、特点
北京童谣是一种流传于北京地区的一种儿童歌谣,是口头文学之一,是一种儿童的启蒙教师,也是我国民族遗产中一束绚丽的花朵。
它轻松生动、活泼、顺口、有趣,特别为儿童所喜爱。童谣既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又可以训练儿童的口才,发展儿童的语言,启迪儿童的智慧,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它的特点是形式简单,形象生动,朴素自然,通俗易懂,不但可以用口唱,还可以边唱边游戏。
北京童谣的另一特色是节奏感强,且有一定的韵律。因为童谣的对象是儿童,声韵活泼,句式自由,一般句式较短,以三字句多.喜用儿化音.
北京童谣是通过各种儿歌,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有的对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给予颂扬,对丑恶的东西给予鞭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
北京童谣还有一种形式,叫绕口令,又叫?拗口歌?,以轻快的句子训练儿童发音能力,很受儿童的欢迎。 老北京童谣
l 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又卖油来又卖醋儿。 l 黄毛儿丫头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儿梨,咬一口喉儿辣的,谁让你专门儿挑大的!
l 数一数二数老张,老张的媳妇会打枪,枪对枪,杆儿对杆儿,不多不少十六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