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财政角度浅析中国高等教育公平.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公共财政角度浅析中国高等教育公平
摘要:高等教育公平对维护社会公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对维护高等教育公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对此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但国家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出现不公平现象的重要原因,亟需政府对此进行调整和完善。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公共财政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说过:“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教育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历来被看作是人们提升自我、缩小社会差别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公平尤为重要。高等教育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通过高等教育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输送到社会中去。在现实社会中,教育能增强人们的社会能力,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和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况,缩小社会性的不平等。因此,进一步明确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责任,全面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途径,也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最大限度地保障高等教育公平成为判断政府职责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高等教育在公共财政方面存在的不足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快速增长,使我过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买入大众化阶段。以下几组数据可以说明:1997年当年招生人数为100.04万,毛入学率为9.1%,到2010年招生人数已经达到657万,毛入学率达到26.5%,也就是说,四个考生中超过一个能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这种增长势头还会保持下去,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即10个适龄青年中有4个能够读大学,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代表公平己经实现,不公平现象在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偏差、财政投入不足、资源配置失衡等仍是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 区域之间存在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等教育区域间的不公平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采取了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所以在全国范围内东西部地区,同一地区的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而正是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就决定了区域之间的高等教育的不公平。而国家的一些制度安排的不合理,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更加深了区域间的高等教育不公平。我国区域间的高等教育不公平首先表现在重点学校的区域性分布。“211”工程、“985”院校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分布在西部地区的数量非常少。其次以及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同时对学生培养的经费投入上也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目前的办学体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管理为主。而高校的投资也是直接来源于当地的政府,这样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就直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挂钩,所以东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正是由于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差异所决定的。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的高等教育不公平。越穷的、社会地位越低的学生,高考录取需要的成绩越高;而家庭社会地位越高的学生,录取分数反而越低,而且呈规律性的现象:贵族家庭的学生主要集中在重点大学,一般城镇学生则较多地集中二类本科大学和民办大学。而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学生多在地方大学,因为分数太高,他们进不了重点,学费太高,他们上不起民办大学。农村学生,因为没有优越的教育资源,他们的学习环境要比城市学生差的多,他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进入高等教育。很明显的现实是,城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高考录取分数要比农村学生差很多。
(三)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存在的不公平。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一样,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从1978 年改革开发以来,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到 2008 年民办学校已经达 866 所,大约是公办普通高校的四分之一。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民办高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公办普通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国家财政支持上有着不公平的待遇。
从国家财政投入方面,公办高校几乎垄断了所以财政投入,而民办高校却得不到财政支持。正因为如此,民办高校的发展才会和公办高校差距如此之大。而在发达国家,民办高校也能从国家财政得到支持。而且民办学校除了得不到国家的财政支持,也没有社会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