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docx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海水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理解并说明海水盐度的变化和分布。(综合思维)
2.学会运用有关图示说明影响海洋表层盐度的因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结合案例分析,能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总结海水盐度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分析海水性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海水的盐度的影响因素。
2.海水的盐度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海水的盐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总结归纳海水的盐度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视频“盐场晒盐”导入新课,为什么海水可以晒盐?海水的盐度又有什么含义呢?
【教学过程】
提出概念:海水的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用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来量度。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海水又苦又咸因为氯化钠(味咸)和氯化镁(味苦)是海水中主要的溶解盐类。
分组探究
探究一:以下四组地区,比较各地盐度大小,并说明理由(分四组重点探究)
ABC为西太平洋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A位于赤道B位于北回归线C位于北纬45度左右)
的三个海域——降水量与蒸发量;
DE为南美同纬度(南回归线附近)的东西两岸的海域——洋流;
FG为非洲东西两岸赤道附近的海域(F河流入海)——径流入海;
HI为同纬度红海和波斯湾附近海域——海域封闭度。
给学生准备资料: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图、世界降水量随纬度的变化图、世界洋流图、非洲河流分布图(或者准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学习地图册》)
学生分组探究完成以下表格并分组展示:
组序
地点
盐度比较
理由
1
A、B、C
2
D、E
3
F、G
4
H、I
教师小结:影响盐度的因素有:降水量与蒸发量、洋流、入海径流、海域封闭度等
教师:1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2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3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4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知识运用:在地图上找到红海和波罗的海,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教材P55四个问题。
归纳红海、波罗的海地区的气候特征。2、结合河流分布和流域气候特征,推测河流对两海域盐度的影响。3、分析红海、波罗的海与外海联通状况对盐度的影响。4、分别总结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学生自主完成并上台讲解)
教师补充:另外(补充)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例如渤海)
探究二:海洋盐度分布规律
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示意图结合教材的配图312(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想一想、画一画并得出结论。学生画完,并展示出下图:
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示意图
教师小结:自赤道向两极地区,盐度呈现“马鞍形”的双峰分布特征,即南北副热带为高盐区,赤道附近区域为低盐区,自副热带向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活动3——交流分享: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生活实际,请同学们谈一谈盐度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晒盐、制碱、提炼镁等资源;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海水冲厕、工业冷却水等......
2结合材料思考:说出海水盐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2003年监测结果表明,由于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河口区表层的最高盐度达到34.2‰,与195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约四分之一。
学生:导致海洋生物数量减少、种群退化,河口生态结构发生较大改变。
【课堂作业】(知识迁移)
读地中海及其周围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①②③海区盐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C.①③② D.②③①
2.影响③海区盐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入海径流多②降水多③蒸发旺盛 ④海域较为封闭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非选择题:(知识迁移)
材料一:渤海表层盐度随着海域蒸发、降水、入海径流量等因素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其中入海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是渤海表层盐度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
图1图2(底图图片来自星球研究所)
1、上图为渤海冬夏两季表层盐度等值线分布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