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海水的性质 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3.2海水的性质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海水的基本性质,包括盐度、密度、温度等,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掌握海水性质的测量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海水性质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通过探究海水性质,提升学生运用地理事实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海域海水性质差异,提高学生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已接触过海洋的基本知识,了解海洋的概念和重要性。但对于海水性质的具体内容,如盐度、密度、温度等,以及它们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科学探究通常保持较高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实验和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验和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好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海水性质的概念时可能遇到困难,如盐度、密度等物理量的概念理解。此外,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操作不当导致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在数据分析时,学生可能难以将实验数据与实际海洋现象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白板、教学用海水样品、温度计、密度计、量筒、实验记录表格
-课程平台:地理教学软件、在线地理教育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海洋环境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地球上的海洋,那么大家知道海洋有哪些基本性质吗?
2.学生回答:海洋有盐度、密度、温度等性质。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海水的性质,了解它们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1.盐度
a.老师讲解:盐度是海水中的盐分含量,通常用‰(千分比)表示。
b.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盐度测量方法,观察不同盐度海水的密度变化。
c.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盐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如珊瑚礁的生长。
2.密度
a.老师讲解: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海水密度受温度、盐度等因素影响。
b.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密度测量方法,观察不同温度、盐度海水的密度变化。
c.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密度对海洋运动的影响,如洋流的形成。
3.温度
a.老师讲解:海水温度是海水冷热程度的度量,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b.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温度测量方法,观察不同温度海水的密度变化。
c.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如生物分布。
4.海水性质的综合分析
a.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性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如珊瑚礁、浮游生物等。
b.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航海、渔业等。
c.老师总结:海水性质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我们要关注和保护海洋环境。
三、课堂练习
1.老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海水性质测量海洋深度?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老师点评并总结,强调海水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1.老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水性质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总结:海水性质是海洋科学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关注和保护海洋环境。
五、课后作业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海水性质在海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2.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海水性质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
1.海水性质
-盐度
-密度
-温度
2.海水性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珊瑚礁
-浮游生物
3.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航海
-渔业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海水性质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事实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海洋学基础知识:介绍海洋的组成、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的分类等。
-海洋化学:深入探讨海水中的化学成分,如溶解氧、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