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海水的性质 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3.2海水的性质2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海水的性质”为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海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海水的基本性质,为后续学习海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打下基础。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地理实践力、地理思维力和地理信息素养。通过探究海水的性质,学生将提升实践力,学会观察、实验和记录地理现象;发展地理思维力,能够分析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增强地理信息素养,能够收集、整理和解释海洋相关的地理信息,形成科学合理的地理观念。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海洋资源观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具体包括:
-海水的盐度:让学生了解海水盐度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例如,海水中盐度的变化如何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
-海水的温度:讲解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举例说明海水温度对海洋气候和渔业活动的影响。
-海水的密度和运动:让学生理解海水密度与其运动的关系,如密度差异如何导致海洋流的形成。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水盐度的形成机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海水盐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通过举例,如红海和波罗的海盐度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盐度形成的原因。
-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学生可能难以掌握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规律。可以通过展示海水温度垂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海洋流的形成原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海洋流的形成原理,如密度差异、风力作用等。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如使用盐水和小石子演示密度差异导致的流动,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海洋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实验器材(如盐度计、温度计、密度计)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教学演示文稿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课堂系统
-信息化资源:海洋盐水样本、海水温度分布图、海洋密度分布图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案例分析、课堂提问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海水性质的PPT和相关的科普视频,要求学生了解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等基本性质。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海水的盐度是如何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海水性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了预习活动。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观看视频和PPT,理解海水的基本性质。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教学平台,供教师检查和反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预习进度的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盐度海水的图片,引出海水性质的话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等性质,结合实例分析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实验,如测量不同盐度水的密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学习和实验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实验,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海水性质的知识。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实验结果或理解不清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详细讲解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关于海水性质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文章或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学习,加深对海水性质的理解。
-反思总结: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