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9 液体制剂(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液体制剂(2) (Liquid preparations )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剂室 徐月红 E-mail139.com Tel本章教学内容 液体制剂的特点、分类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低分子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剂 溶胶剂 混悬剂 乳剂 其他液体制剂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的选择 掌握低分子溶液剂、混悬剂与乳剂的处方设计及分析、制备方法与稳定化措施 熟悉液体制剂的特点、分类 熟悉高分子溶液剂及溶胶剂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熟悉相关液体制剂的概念 了解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 第五节 溶胶剂 一、概念: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状态的液体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Case 1: 磷酸铝凝胶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剂室 * 二、结构和性质 1、结构:双电层 ζ>25 mv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剂室 * ?2、溶胶剂的性质 ? (1)光学性质 判断胶体形成的方法之一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剂室 * (3)、电学性质 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发生移动,产生电位差。 胶体的电性?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剂室 * (3)、动力学性质 Brown运动 沉降 动力学不稳定 Eg. 明矾净水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剂室 * (4)、稳定性 热力学 动力学 保护胶体的加入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剂室 * 三、制备 a)分散法 机械分散法 常用胶体磨,转速达10000 r/min,可制备质量很高的溶胶剂。 胶溶法 是使新生的粗分散粒子重新分散的方法。 超声分散法 用超声波(20 kHz以上)所产生的能量使粗分散粒子分散成溶胶剂的方法。 b)絮凝法 物理絮凝法 化学絮凝法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剂室 * 第六节 混悬剂 一、概述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干混悬剂:按混悬剂的要求将难溶性固体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粉状物或粒状物,临用前加水振摇,即可迅速分散成混悬剂。 药物对象:--难溶性药物制成液体制剂; --剂量超过溶解度; --使药物产生缓释; --提高药物稳定性; --毒、刺激性药物不宜。 药物状态:? 质量要求: 粒子的沉降速度应缓慢; 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混悬微粒的大小在长期贮存中应保持稳定; 应有一定的粘度; 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二 物理稳定性 1、 沉降速度 越小越稳定 Stoke’s定律: 其中:V-沉降速度,r-微粒半径, ρ1 ρ2-微粒、介质密度;η-分散介质粘度;g-重力加速度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剂室 * 2、 微粒荷电与水化 微粒荷电与水化阻止了微粒间的相互凝结,使混悬剂稳定。 具有双电层和水化膜,加入少量电解质,破坏双电层和水化膜,亲水药物受此因素影响小,因本身具水化作用;疏水性药物微粒水化作用很弱,对电解质更敏感。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剂室 * 3 絮凝与反絮凝 --可降低混悬剂的沉降速度和程度,易再分散 微粒由于分散度大而具有很大的总表面积,因而具有高的自由能。这种自由能总有向低能状态转变的趋势 根据ΔF=δs,lΔA ΔF降低的途径: a)降低界面张力(δs,l ) b)降低表面积(ΔA)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剂室 * 一般情况,微粒荷电,电荷的排斥力阻碍微粒产生聚集,若加入电解质使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约20-25mv),减少电荷排斥力,以至微粒形成疏松聚集体。此过程称为絮凝,此电解质称絮凝剂。 为了得到稳定的混悬剂,一般应控制ζ电势在20~25mV范围内,使其恰好能产生絮凝作用。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变为非絮凝状态称反絮凝,此电解质称反絮凝剂。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的作用强弱一般为:阴离子>阳离子;高价离子>低价离子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剂室 * 表9-1 絮凝与反絮凝剂的加入对沉降的影响 絮凝剂 反絮凝剂 沉降速度 快 慢 上清液 清 浊 沉降物 容积 大 小 沉降物的性质 ? 微粒保留完整的结构,多孔,容易再分散 ? 沉降物结块,微粒间无孔隙,不易再分散 中山大学药学院药剂室 * 4、结晶增长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放置过程中微粒大小处在不断变化中,可用Ostwald- Freundlich方程描述(r2 r1) s为药物溶度解 σ表面张力 ρ固体药物密度 M分子量 即在放置过程中小的微粒不断溶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