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液体制剂药剂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液体制剂-3 Liquid Preparation 吕万良 教授 药剂学系 Tel:Email: luwl@bjmu.edu.cn * 乳 剂 Emulsions (一) 基本概念 1. 乳剂的定义 乳剂是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其中一种液体以微滴形式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分散相,内相,非连续相 分散介质,外相,连续相 2. 乳剂的类型 o/w、w/o、w/o/w、o/w/o 常规乳剂(um)、亚微乳(0.1-0.5μm)、纳米乳(微乳,100nm) 静注、肌注、口服、外用、气雾剂、栓剂 类型取决于: 乳化剂的种类,相体积分数 * (一)基本概念 3.乳剂类型的鉴别 O/W:白色,无油腻,导电,水可稀释,水性染料使外相染色,油性染料使内相染色,在滤纸上扩散快 W/O: 相反 * 基本概念 4.乳剂的特点 分散度大,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使油溶性药物剂量准确,使用方便 静注给药后分布快、药效高,具有靶向性 外用可改善渗透性,降低刺激性 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 (二) 乳剂形成理论 1.降低界面张力作用 W = r? ?S 例子: 液体石蜡100ml,乳化前界面面积300cm2, 乳滴半径1μm(10-4cm), 新界面面积 S总=NS=3.004?106cm2 油水界面张力 r=57?10-5N/cm 乳化功 W =57?10-5(3.004?106-300)=1712N?cm=17.1J 加1%吐温65,则r’=3?10-6 N/cm W’=3?10-6 (3.004?106-300)= 90 N?cm=0.95J * 乳剂形成理论 2.界面吸附作用 Bancroft规则:液体表面活性剂与油、水两相相互作用的强弱决定了界面吸附膜的优先弯曲。溶解度较大的一相将成为连续相。当表面活性剂溶于连续相时其与连续相的强相互作用促使吸附膜弯曲、以凹面朝向分散相、凸面朝向连续相。 在构成乳状液体系的油、水两相中,乳化 剂溶解度大的一相为乳状液的连续相(外相),形 成相应类型的乳状液。如易溶于水的乳化剂形成 O/W型;易溶于油的形成W/O型 * 乳剂形成理论 2.界面吸附作用 单分子膜:表面活性剂 降低界面张力,阻碍微滴间的合并,还可使吸附膜荷电,微滴间有静电排斥力 多分子膜:亲水高分子化合物 防止乳粒间的合并,同时可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 固体粉末吸附膜:形成固体粉末吸附膜,有一定的强度,阻碍乳滴的合并 复合凝聚膜:两种物质的极性基相结合,两种物质的极性基与非极性基同时结合 * (三) 乳化剂的选择与常用乳化剂 1.乳化剂的基本要求 表面活性强,界面张力降至10-4N/cm以下 迅速吸附在微滴表面,形成牢固的膜,防止微滴合并 使微滴荷电,增加微滴间的静电排斥力 增加介质的粘度,有利于乳剂稳定 乳化剂对酸/碱/盐稳定,乳化能力不受温度影响 * (三) 乳化剂的选择与常用乳化剂 2.乳化剂的选择要点 药物性质,油相种类,乳剂类型,给药途径等 根据给药途径 口服乳剂(高分子或非离子型) 外用乳剂(品种较多) 注射用乳剂(品种有限) 根据乳剂的类型 o/w型:HLB值在8-16 w/o型:HLB值在3-8 选择混合乳化剂 调节HLB值: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HLB值具有加和性 改善膜的稳定性; 增加乳剂的粘度 * 乳化剂的选择与常用乳化剂 3.常用乳化剂 表面活性剂类 阴离子型(SDS) 两性离子型(卵磷脂) 非离子型(吐温类、司盘类、泊洛沙姆等) 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 阿拉伯胶, 明胶, 西黄耆胶, 杏树胶 其它 固体粉末类 O/W: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皂土、二氧化硅 W/O: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 * (四)乳剂的制备 乳化剂的制备方法 1. 油中乳化剂法(emulsifier in oil,干胶法) 乳化剂分散于油中?加少量水?初乳? 加水至全量 油:水:胶比例=4:2:1(植物油),3:2:1(液体石蜡),2:2:1(挥发油) 胶=阿拉伯胶、阿拉伯胶+西黄耆胶 2. 水中乳化剂法(emulsifier in water,湿胶法) 乳化剂分散于少量水中?加油?初乳? 加水至全量 油:水:胶比例不变 * 乳剂的制备 3. 新生皂法(nascent soap method) 含碱的水相+含脂肪酸的油相?产生新生皂,形成乳剂 一般需要高温(70?C) 主要用于乳膏剂 脂肪酸=硬脂酸、油酸(植物油) 碱=氢氧化钠(O/W)、氢氧化钙(W/O)、三乙醇胺 4. 两相交替加入法(alternative addition method) 乳化剂+交替加少量的水或油?乳剂 乳化剂=天然胶、固体乳化剂、用量较大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