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pdf

发布:2024-05-16约1.27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

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

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

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

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

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

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

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

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

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

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

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

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

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

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

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

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

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

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

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

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

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

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

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

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

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

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

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

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

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

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

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