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集体备课)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寻甸一中集体备课教案
(2014—2015学年上学期)
年级: 高 一
学科: 地理
周次: 第四周
授课时间: 2014 年 9 月 22 日至 9 月 25日
课题: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 1 课时)
主备教师: 赵禹
审核教师(组长): 杨应福
寻甸一中教研室制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理解、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力作用的基本知识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3、理解褶皱,断层的形成
4、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全班同学讨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内力作用和构造地貌
2、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
三、教学过程(按“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引1】教师: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还有哪些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5分钟)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地球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 高山削低,盆地填平,是地表趋于和缓。
【动1】:知识窗“板块构造学说”(5分钟)
结合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思考),完成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全球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2. 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较活跃;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
3.(1)板块张裂——裂谷或大洋中脊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2)板块碰撞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高大的山脉
(教师精讲)(5分钟)
1、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2、台湾和日本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3、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
4、安第斯山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产生的。
【引2】: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被称为地壳运动的“足迹”。最常见的有褶皱和断层。(2分钟)
褶皱 背 斜 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 山岭 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 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 谷地 槽部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 断层 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 断块山,裂谷或海洋 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实际应用
找石油、 天然气
找地下水
工程建设 隧道
隧道、水库 ?地质构造
?背斜 向斜 背斜 ?避开断层
【展】:每组抽一名学生上前台展示以上空处的答案,每空1分。(2分钟)
【评】:学生互改,老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并结合教材进行精讲。(6分钟)
1、判断背斜还是向斜,看连续岩层(未侵蚀)的弯曲方向。
2、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4、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5、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5、、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6、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
【考】:在白板上展示出一下题目,学生当堂检测(10分钟)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1)写出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A B
C D 。
(2)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中,距离在缩短的是 ,原因是处在板块 边界(生长或者消亡)。
(3)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处在两大板块之间,它们是 和
。
2、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于背斜的是 。
(2)从地形上看,C处是山岭,原因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