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钣金冲压工艺性优化.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钣金冲压工艺性优化
一、目的:
为进一步规范钣金冲压工艺性,优化产品设计中非产品功能需要的工艺,进而尽可能的
降低成本,推进“面向制造的设计”工作的开展。
二、性质: 满足产品功能需要前提下的工艺优化
三、适应范围:车身所有冲压件的工艺性(除底盘件)
四、内容:
I、冲裁基本工序
1. 弯曲
1.1 弯曲应该在靠近弯曲处设定正负半度以补充弯曲后的回弹。
1.2 同一平面有多重弯曲时, 应设置相同的弯曲方向。
1.3 避免在大钣金件上设置小弯曲。
1.4 低碳钢钣金件上,弯曲半径R≥1T,不锈钢等高强钢板R≥3T
2. 扩孔
2.1 两个扩孔边缘之间的距离L:L≥8T。
2.2 扩孔边缘与件边缘之间的距离L:L≥4T。
2.3 扩孔边缘与弯曲、翻边之间的距离L:L≥4T+R。
2.4 扩孔边缘与成形状之间的距离L:L≥4T+R。
3. 锥形孔
3.1 最大深度L沿着硬件的角度方向满足,L≤3.5T。
3.2 硬件与锥形孔的接触必须在50%以上。
3.3 两锥形孔边缘之间的距离L:L≥8T。
3.4 锥形孔边缘与弯曲、翻边部分之间的距离L:L≥4T+R。
4. 凹点
1
4.1 最大半径Rmax≤6T, 其最大深度H≤0.5R凹内。
4.2 凹点与孔的距离L: L≥3T+R凹内。
4.3 凹点与材料边缘的距离L: L≥4T+R凹内。
4.4 凹点边缘与弯曲的距离L: L≥2T+R凹内+ R弯
4.5 两凹点之间的距离L: L≥4T+R凹内1+ R凹内2
5. 凸座
5.1 最大半径Rmax≤6T, 其最大深度H≤0.5R凸内。
5.2 凸点与孔的距离L: L≥3T+R凸内。
5.3 凸点与材料边缘的距离L: L≥4T+R凸内。
5.4 凸点边缘与弯曲的距离L: L≥2T+R凸内+ R弯
5.5 两凸点之间的距离L: L≥4T+R凸内1+ R凸内2
5.6 V形凸座的最大高度H: H≤3T。
6. 翻边(包括翻孔)
6.1 不带缺口翻边部分的宽度 W:W≥2.5T+R 翻消除翻边应力的工艺缺口处翻边部分的宽度
W:W≥2T+R翻翻边形式如下: A形式不可取,宽度太窄;C形式工艺性好,优先采用。
C形式与产品要求干涉时,采用B形式工艺进行优化。
6.4 翻边工艺缺口:是否需要加工艺缺口取决于翻边宽度和R的比值(如下图)
2
R
6.5 翻孔:最大翻孔高度按公式 Hmax=0.5D(1-Kfmin)+0.43rd+0.72t
7. 圆孔
7.1 孔直径φ:一般钢板φ≥1T;不锈钢等高强度钢板φ≥2T。
7.2 两孔边缘之间的距离L:一般钢板L≥2T;不锈钢等高强钢板L≥3T。
7.3 孔边缘与制件边缘之间的距离L:孔的直径10T≥φ≥5T,应是L≥2T;孔的直径φ≤5T,
应是L≥1.5T
7.4 孔边缘与翻边内表面之间的距离L:L≥2T+R。如下示意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