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docx
PAGE
1-
分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我国众多企业中,应收账款管理一直是财务管理的难点之一。据《中国企业家》杂志发布的《2019年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白皮书》显示,我国企业平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约为80天,远高于发达国家的40-50天水平。这表明我国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上存在严重的问题。首先,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对客户的信用状况了解不足,导致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增加。例如,某制造企业在2018年因未能及时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导致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最终造成巨额损失。
(2)其次,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健全也是导致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许多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付款期限、折扣政策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销售人员和财务部门在处理应收账款时出现混乱。据《中国会计报》报道,某家电企业在2017年因销售人员为争取订单而放宽付款条件,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此外,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应收账款监控机制,使得一些逾期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
(3)第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往往采取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这也加剧了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根据《中国商业会计》杂志的研究,2018年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20%,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这种状况导致企业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时,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加大。以某互联网企业为例,在2019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该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急剧膨胀,甚至出现部分客户拖欠货款长达一年以上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第二章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产生首先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但企业利润总额增长仅为6.5%,利润增长速度低于产值增长速度。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往往采取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导致应收账款规模不断扩大。以某汽车销售企业为例,为应对市场竞争,该企业在2018年放宽了信用销售政策,使得应收账款从年初的5000万元增长到年末的1.2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60天增加到90天。
(2)企业内部管理因素也是导致应收账款问题的重要因素。首先,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缺乏深入了解。据《企业信用管理》杂志报道,我国企业中有近50%的企业没有建立信用评估制度,这使得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难以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此外,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销售人员可能为了完成销售目标,忽视客户的信用风险,导致应收账款增加。例如,某电子企业在2017年因销售人员为追求业绩,对信用不良的客户也给予信用销售,最终导致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
(3)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产生还与法律法规的滞后性有关。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完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信用销售的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具体操作细则。这使得企业在处理应收账款问题时,缺乏法律依据。同时,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信用记录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企业难以通过信用体系对客户进行有效管理。据《中国信用年鉴》数据显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覆盖率仅为20%,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使得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
第三章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针对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问题,企业应加强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和行业动态。通过建立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对潜在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有效控制信用风险。例如,某钢铁企业在2019年引入了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有效降低了坏账风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120天缩短至90天。
(2)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应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明确销售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将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激励销售人员积极回收账款。如某医药企业在2018年对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进行了调整,将应收账款回收率作为考核指标,显著提高了应收账款的回收效率。
(3)在法律法规和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企业应积极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确保应收账款管理符合法律规定。同时,加强与信用评级机构、行业协会等合作,共同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例如,某机械设备企业在2017年与当地信用评级机构合作,建立了企业信用档案,提高了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了应收账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