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理论基础.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保障概论
第一章 绪论(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学科性质、目标功能及意义)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社会保障的相关关系
第五章 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第六章 社会保障基金
第七章 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第八章 社会保障水平
第九章 社会救助
第十章 社会保险
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
绪论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国际劳工组织(1942):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
德国(陈良瑾,1990):即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英国(贝弗里奇,1942):为消除贫困,以普遍性和类别原则,为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
美国(美国社会保障署,1995):指根据政府法规而建立的项目,给个人谋生能力中断或丧失以保险,还为结婚、生育或死亡而需要某些特殊开支时提供保障。为抚养子女而发给的家属津贴也包括在这个定义之中。
日本(陈良瑾,1990):是指对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途径。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成员的生活。
二、港澳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香港:
——(官方)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并通过向有需要的人士直接发放款项的方式提供的福利,包括综合保障援助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及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灾民紧急救济等。
——周永新:政府为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求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非供款性的社会救助、供款性的社会保险和普遍津贴制度。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一个政府设立的制度,运用大众的财富,给予需要的人最基本或应得的援助,藉以维持生活需要,以及配合社会发展,增加国民福利。
澳门:
——邓玉华(2003):包括社会服务、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
台湾: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是国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公共服务等各种不同方式,对于国民之遭受危险事故,以致失能、失依,因而生活受损的人,提供各项生活需求,给其以健康保障、职业保障及收入保障,并进而促进民族健康、全民就业及民生均足。
三、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陈良瑾(1990):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郑功成(2000):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本教材的界定:
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第一章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念核心要素
1、责任主体: 政府
2、目标: 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3、实施依据: 社会立法
4、资金来源: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一、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
经济学:将社会保障视为收益分配手段;庇古、凯恩斯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社会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将其视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
政治学:社会保障事关政治稳定与政治目标。
法学:社会保障法或作为一个法律部门,或作为一个法律类型。
公共管理(199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目前的专业分割式研究正是造成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表面繁荣、背后危机的深层原因所在。
因此,社会保障应当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即是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科学。
二、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基础理论 政策理论 管理理论
三、社会保障的研究方法
? 纵向与横向结合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
?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从控制社会、延续统治的工具到现代社会日益融入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平。
? (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
?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P11)
? 人民生活的安全网
?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 社会矛盾调节器
? 社会政治稳定剂
第四节 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
公平性
——保障范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