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ppt
贫困理论2、衡量贫困的指标基尼系数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低于0.2收入绝对平均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收入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
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统计显示,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这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2006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7.2倍。案例: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的创新(1)公平与效率兼顾理论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初步建立,与过去相比,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公平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我国非常重视通过社会保障改革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引进个人缴费机制,实行社会保险待遇与缴费多少相挂钩。这些证明了我国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效率。(2)权利与义务对等理论在社会保障领域,我国进一步重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规定不缴费的公民没有资格享受社会保险金,同时这种缴费必须达到一定年限才有权享受待遇。在城镇住房制度中,通过改革全面停止实物福利分房,实行货币分房,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经济收入来购买商品房。另外,在高等教育体制中,改变长期以来的免费教育模式,引进缴费机制。案例: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的创新(3)风险共担理论在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时,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改变传统制度不具有共同承担风险的状况,因此首先实行了社会统筹,并不断提高社会统筹层次,使得新的社会保险制度更加能够发挥共同对付风险的作用。另外,在改革城镇住房制度中,建立城镇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共同提高城镇居民的购房能力,使大家都有能力购买商品房。(4)劳动力个人所有理论劳动力个人所有理论是建立个人缴费,确立自我保障意识的理论依据。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时,重视个人的作用。而且,由于劳动力属于个人所有,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时,强调个人的自我保障功能。思考题我国创新社会保障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如何来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一、西方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一)人文主义(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三)慈善思想(四)救济思想空想社会主义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人类社会福利得以充分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康帕内拉《太阳城》提倡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人们互帮互助和重视国民福利的自然和谐社会空想社会主义2、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他认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圣西门《人类科学概论》《新基督教》二、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一)大同社会论(二)社会互助论(二)仓储后备论(四)社会救济论第二节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一、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理论(一)福利经济学说(二)德国新历史学派(三)凯恩斯主义(四)新剑桥学派(五)贝弗里奇(六)新自由主义(七)布莱尔(八)瑞典学派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标志: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出版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其特点是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