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吸附讲课.ppt

发布:2017-05-09约字共1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表面氧化层的形成 对于金属表面,还存在表面氧化问题,所形成的氧化层厚度一般在1~10nm。氧化层厚度与金属所处环境有关,如铝表面在干燥空气中氧化膜厚度为1~3nm,而在潮湿空气中可达10nm以上。 (d)固体表面密度 由于固体表面晶格变形和疏松化,而使其密度降低,但这种变形部分的比率x和密度ρ的变化,因粒子的大小而不同。 (1)当p很小,或吸附很弱时,ap1,θ= ap,θ与p 成线性关系。 (2)当p很大或吸附很强时, ap1,θ=1,θ与 p无关,吸附已铺满单 分子层。 (3)当压力适中,θ = apm, m介于0与1之间。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以V 对p 作图,得: 在低压时 ap1,V与p呈直线关系; 在高压时 ap1,即饱和吸附状态,曲线呈现 V 不随 p 而变化的水平线; 压力处于中间阶段时,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来解释 p~V 间关系。 将θ=V/Vm代入Langmuir吸附公式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Langmuir吸附等温式的应用 重排后可得: (1)这是Langmuir吸附公式的又一表示形式。用实验数 据,以 p/V~p 作图得一直线,从斜率和截距求出吸附 系数a和铺满单分子层的气体体积Vm。 将θ=V/Vm 代入Langmuir吸附公式 吸附过程如图所示: 活化能Ea远小于H2分子的解离能,这就是Ni为什么 是一个好的加氢脱氢催化剂的原因。 物理吸附向化学吸附的转变 脱氢作用沿化学吸附的逆过程进行,所提供的活化 能等于Qc+Ea,使稳定吸附的氢原子越过这个能量达到P 点,然后变成H2分子沿Pa P’线离开表面。 物理吸附向化学吸附的转变 关于化学吸附的不可逆性 (A)吸附前 (B)吸附后 煤炭吸附氧气过程示意图 从吸附热衡量催化剂的优劣 吸附热的大小反映了吸附强弱的程度。 一种好的催化剂必须要吸附反应物,使它活化, 这样吸附就不能太弱,否则达不到活化的效果。但 也不能太强,否则反应物不易解吸,占领了活性位 就变成毒物,使催化剂很快失去活性。 好的催化剂吸附的强度应恰到好处,太强太弱 都不好,并且吸附和解吸的速率都应该比较快。 例如:合成氨反应,为什么选用铁作催化剂? 因为合成氨是通过吸附的氮与氢起反应而生成氨 的。这就需要催化剂对氮的吸附既不太强,又不太弱, 恰好使N2吸附后变成原子状态。 而铁系元素作催化剂符合这种要求。 从吸附热衡量催化剂的优劣 如图所示,横坐标是各族元素,左边坐标表示对 氮的起始化学吸附热,右边坐标表示氨的合成速率。 吸附热沿DE线上升, 合成速率沿AB上升。 速率达到最高点B后,吸 附热继续上升,由于吸附太 强,合成速率反而下降。 对应B点的是第八族 第一列铁系元素。 从吸附热衡量催化剂的优劣 碳-氧间形成的双 键强于碳原子间的键, 因此在用加热的方法 进行解吸时,从表面 驱逐的是CO2和CO, 而不是O2。 关于化学吸附的不可逆性 在化学吸附中,吸附质分子与基质间形成了化学键,因此在解吸过程并不等于吸附的逆过程,实际上解吸的并不是原来被吸附的物质,而是吸附质与吸附剂分子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分离产物。 曲线b部分表示高温,此时以 化学吸附为主,且已达到吸附 平衡,故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 下降; 曲线c以化学吸附为主,但尚 未达到平衡,吸附速率随温度 升高而增大。 曲线a以物理吸附为主,此时温度太低,化学吸附 速率极低,随温度上升吸附量降低;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随温度而变化 4.2.4 研究气体吸附实验的方法 比表面,孔容和孔分布是多孔催化剂和吸附剂的 重要参数,这些参数通常可以从吸附实验得到。常用 的测定方法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两大类,在静态法中 又可分为重量法和容量法两种。 在测定固体的吸附量之前,必须将固体表面原有 吸附的气体和蒸汽脱附。脱附过程一般在加热和真空 的条件下进行,真空度在0.01Pa以下脱附2小时,加 热的温度根据吸附剂的性质而定,防止温度太高而影 响吸附剂的结构。 重量法测定气体吸附 实验装置如图。将吸附剂放在 样品盘3中,吸附质放在样品管4中。 首先加热炉子6,并使体系与真空装 置相接。到达预定温度和真空度后, 保持2小时,脱附完毕,记下石英弹 簧2下面某一端点的读数。 根据加样前后该端点读数的变 化,可知道加样品后石英弹簧的伸 长,从而算出脱附后净样品的质量。 容量法测定气体吸附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预先将吸附质气体或蒸汽装 在贮气瓶4中,整个吸附系统和量气管的体积都经过 精确校正。 将一定量的吸附剂 装入样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