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互感电路分析计算Mutual inductance circui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1 互感与互感电压 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 难点 6.1.1 互感现象(三) 6.1.4 互感电压(二) 教学方法 6.2 同名端及其判定 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 难点 6.2.3 同名端原则(二) 例6.1(二) 教学方法 思考题(二) 6.3 具有互感电路的计算 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6.3.1 互感线圈的串联(三) 例 6.2(二) 6.3.2 互感线圈的并联(四) 教学方法 思考题(二) *6.4 空芯变压器 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6.4 空芯变压器(三) 例6.3(三) 教学方法 思考题(二) 串联后总电压 6.3.1 互感线圈的串联(二) 图 6.10 反向串联 2、反向串联:两个线圈的同名端相连。 6.3.1 互感线圈的串联(四) 将两个线圈串联接到工频220V的正弦电源上, 顺向串联时电流为2.7A,功率为218.7W, 反向串联时电流为7A,求互感M。 解 正弦交流电路中, 当计入线圈的电阻时, 互感为M的串联磁耦合线圈的复阻抗为 例 6.2(一) 反向串联时, 线圈电阻不变, 根据已知条件可得 例 6.2(三) (1)同侧并联 异侧并联 (2)有时为了便于分析电路,将(*)式整理 6.3.2 互感线圈的并联(一) 求解得: 6.3.2 互感线圈的并联(二) (3)有时为了便于分析电路,将(*)式整理 6.3.2 互感线圈的并联(三) 去耦等效电路 ±M 正号对应于同侧并联 负号对应于异侧并联M 前负号对应于同侧并联 M前正号对应于异侧并联 图 6.12 消去互感后的等效电路 6.3.2 互感线圈的并联(五) 图 6.13 一端相连的互感线圈 图 6.14 去耦等效电路 M 前正号对应同侧相连,M前负号对应异侧相连 6.3.2 互感线圈的并联(六) 结合实验讲解本节内容 思考题(一) 图6.15 思考题1图 1、图6.15中给出有互感的两个线圈的两种连接方法,现测出等效电感LAC=16mH, LAD=24mH, 试标出线圈的同名端,并求出M。 2、两线圈的自感分别为0.8H和0.7H,互感为0.5H,电阻不计。试求当电源电压一定时,两线圈反向串联时的电流与顺向串联时的电流之比。 3、图6.16所示电路中,已知L1=0.01H , L2=0.02H, M=0.01H,C=20μF, R1=5Ω, R2=10Ω, 试分别确定当两个线圈顺向串联和反向串联时电路的谐振角频率ω0。 图 6.16 思考题 3 图 图 6.17 思考题 4 图 4、画出图6.17所示电路的去耦等效电路,并求出电路的输入阻抗。 思考题(三) 理解空芯变压器及反射阻抗的概念 重点:芯变压器、反射阻抗 难点:反射阻抗 图 6.18 空芯变压器电路 *6.4 空芯变压器(一) *6.4 空芯变压器(二) *6.4 空芯变压器(四) *6.4 空芯变压器(五) * 第6章 互感电路 6.1 互感与互感电压 6.2 同名端及其判定 6.3 具有互感电路的计算 *6.4 空芯变压器 第6章 互感电路 1、理解互感系数的定义 2、会计算互感电压 重点:互感电压、互感系数 难点:耦合系数 图 6.1 互感应现象 6.1.1 互感现象(一) 1、自感磁通Φ11:在线圈1中通以交变电流i1,使线圈1具有的磁通Φ11叫自感磁通Φ11。 2、自感磁链ψ11: ψ11=N1 Φ11叫线圈1的自感磁链。 3、互感磁通Φ21:由于线圈2处在i1所产生的磁场中, Φ11的一部分穿过线圈2,线圈2具有的磁通Φ21叫做互感磁通。 4、互感磁链ψ21: ψ21=N2 Φ21 6.1.1 互感现象(二) 5、互感电压: i1的变化引起Φ21变化,从而在线圈2中产生的电压叫互感电压。 6、互感现象:由一个线圈的交变电流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压的现象叫做互感现象。 6.1.2 互感系数 6.1.3 耦合系数 6.1.4 互感电压(一) 将互感与自感比较着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互感的定义 思考题 1、互感应现象与自感应现象有什么异同? 2、互感系数与线圈的那些因素有关? 3、已知两耦合线圈的L1=0.04H, L2=0.06H, k=0.4,试求其互感。 4、 式中互感电压的参考方向与互感磁通及电流的参考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ωM 会判断同名端,理解同名端的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