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马原重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张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三、意识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四、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五、社会生活实践的本质?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六、辩证法的基本方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2、矛盾分析法;3、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七、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八、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一、认识的两条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二、认识的两次飞跃?
(1)从实践到认识: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再从认识到实践: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四、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存在着怎样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意义: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第三章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三、科技革命实践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