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传染系统重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病毒性肝炎:
一、定义: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
二、类型:甲乙丙丁戊型(HAV HBV HCV HDV HEV)
三、病原学:
肝炎病毒分型:
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引起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引起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输血或静脉药瘾传播
丁型肝炎病毒(HDV):缺陷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
抵抗力:HAV体外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长期存活
HAV传染性高于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
100度加热5分钟可使病毒灭活
病毒分型和抗原抗体系统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的三对抗原抗体系统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HBsAg、抗—HBs(抗HBcAb)
乙型肝炎e抗原抗体HBeAg、抗—HBe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抗体HBcAg、抗—HBc
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HBsAg
出现时间:HBV感染后1~12周
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
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
HBsAg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
(2)抗—HBs
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消失后(空白期或窗口期)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
其出现标志者HBV感染进入恢复期 对相同HBsAg进入恢复期
抗—HBs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
(3)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是HBcAg的降解产物
抗—HBe
出现时间:随着HBsAg的消失而出现
抗—HBe的出现标志者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在抗—HBe阳性中,有部分HBV DNA仍阳性,可能与前C基因变异有关)
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核心中,到血液中即被降解为HBeAg(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eAg,而只能检测到抗—HBc)——只能检查到两对半的原因
抗—HBc
抗HAV—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
抗HAV—IgC: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可终身阳性,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三个概念:
两对半
血清抗原—抗体转换率:HBeAg——抗—HBe
转阴:常用指标:
四、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病毒携带者
甲型和戊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肝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乙丙丁型肝炎:急、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粪—口传播
乙、丁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社区获得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乙肝传播途径:
A水平传播:
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黏膜接触含HBV的血液及分泌物
性传播:不多见
密切接触:有可能
饮食传播:可能性较小
B垂直传播:(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
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黏膜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
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有可能
医源性传播: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毒不严格
慢性HBsAg携带者:无临床症状,
亦可阳性。大部分肝组织有病理变化
预后:
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
成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10%左右转为慢性
易感性和免疫力
乙型肝炎:新生儿普遍易感
丙丁戊型肝炎:普遍易感
有免疫力标志:甲肝:抗—HAVIgG
乙肝:抗—HBs
丙肝:抗—HEVIgG
流行特征:
散发性: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
流行爆发:主要是甲肝和戊肝
季节性:主要是甲肝和戊肝
地理分布: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
发病机制
甲肝:非病毒直接损害,主要通过免疫导致损害
乙肝: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慢性化的主要原因:免疫耐受
丙肝:HCV有直接杀伤作用
丁肝、戊肝:不清
六、病理生理:
黄疸:以肝细胞黄疸为主
肝性脑病:多见于重症肝炎和晚期肝硬化(诱发因素:大量利尿、消化道大出血、感染、高蛋白饮食、镇静剂、大量放腹水
出血:原因:凝血因子合成减少、DIC导致凝血因子减少和血小板消耗
腹水:见于重症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
急性肾功能不全 多见于重症肝炎和晚期肝硬化
临床表现: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一)病原体:HAV和HEV多见(发热、黄疸亦多见)
HBV、HCV较少见
急性病毒性肝炎多为自限性,自然病程2—3个月
1、急性黄疸性肝炎:
特征:发热、乏力、纳差、厌油、黄疸及肝功能异常
临床分三期:
(1)黄疸前期:发热及上感样症状:热程多大于1周
平均一周 乏力:全身疲乏、四肢无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