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1节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 多选).docx
第3章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多选)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3章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教学内容围绕基因工程中常用的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等基本工具展开,重点解析它们在重组DNA技术中的作用和原理。这些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DNA结构、基因概念、遗传信息的表达等——密切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框架,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结合已掌握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进一步探索基因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对重组DNA技术基本工具的学习,提升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科学思维,通过理解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等工具的工作原理,增强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基因工程技术的生物伦理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激发对未来生物技术发展的责任感与参与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理解了DNA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概念、遗传信息的表达等基础知识,为学习重组DNA技术奠定了基础。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生物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有一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操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中,学生可能在学习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等基本工具的原理和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如对这些工具的作用机理理解不够深入,对实验操作步骤不够熟悉。此外,对于基因工程技术的生物伦理问题,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针对以上分析,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合作与探究,加强实验操作训练,同时关注生物伦理教育,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挑战,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讲授:通过讲解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等基本工具的原理,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框架。
2.讨论:组织学生就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和生物伦理问题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
3.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基因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过程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4.项目导向学习:分组进行实验设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媒体使用方面,将结合PPT演示、实物模型展示、在线教育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注重实验操作训练,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老师通过展示转基因技术的图片和新闻,引发学生对基因工程的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神奇的生物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重要的基因工程技术——重组DNA技术。”
2.学生分享自己对基因工程的认识和疑问。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
1.老师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主阅读《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3章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了解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等基本工具的原理。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总结各基本工具的作用和特点。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与互动
1.老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和补充,重点解析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的作用机理。
2.学生针对老师的讲解,提出疑问,老师解答。
3.老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重组DNA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第四环节:实验设计与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运用所学知识,针对特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各组汇报实验设计,其他同学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老师点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和注意事项。
第五环节:生物伦理教育
1.老师提出基因工程技术的生物伦理问题,如转基因食品、生物安全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如何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同时,关注生物伦理问题。
第六环节:总结与拓展
1.老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及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科普文章。
第七环节:课后反思
1.老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了解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生物伦理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