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001].docx
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3.授课时间:待定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表达对父母的爱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以课文《父母之爱》为基础,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父母之爱,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讲述和讨论,使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爱意,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进行思维发散和逻辑推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父母之爱,培养感恩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核心知识:掌握如何用具体的例子和情感表达来描述父母之爱,以及如何在口语交际中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父母之爱》中的描述,学习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父母的无私关爱,如“妈妈的手总是温暖的,像太阳一样照亮我的人生道路”。
-培养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口语交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与父母交流的场景,练习如何表达感恩和爱意。
2.教学难点
-理解难点:理解并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父母之爱的深刻内涵,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
-举例:学生在理解“父母之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这一概念时可能感到抽象,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体会。
-表达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尤其是对于内向或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
-举例: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表达支架,如提供关键词汇、句型模板等,帮助他们构建表达框架,逐步提升表达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以便于学习和参考。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包括课文的朗读音频、关于父母之爱的视频片段,以及展示父母日常付出的图片。
3.教学工具:准备白板、记号笔、投影仪等,以便于展示教学内容和辅助教学活动。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必要的讨论材料,如便签纸、彩色笔等,以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提问方式开始,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父母是如何爱你们的吗?有没有一些温暖的瞬间想和大家分享?”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家庭和爱的课文,如《妈妈的礼物》等,让学生思考爱的表达方式。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课文《父母之爱》的内容,强调父母爱的表现和意义。
-举例说明: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如父母的日常照顾、教育引导等,帮助学生理解父母之爱的具体体现。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并分享如何用语言表达这种情感。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撰写一段关于父母之爱的短文,或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父母交流的情景。
-教师指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纠正语法和用词错误。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强调父母之爱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与父母交流,表达自己的感激和爱意。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并记录下父母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体验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描写父母之爱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背影》、《母爱》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
-诗歌朗诵:收集一些关于父母之爱的诗歌,如《游子吟》、《妈妈》等,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动画视频:寻找一些关于家庭和爱的动画短片,如《小羊肖恩:父亲的礼物》等,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父母之爱。
-真人故事:分享一些真实的故事或新闻报道,关于父母无私奉献和关爱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共鸣。
2.拓展建议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完成一个小项目,如制作一张感恩卡片、编写一个小剧本等,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巩固课堂所学。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不同的家庭场景,练习如何用语言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