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张纸 第二课时(说课稿)全国通用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docx
我是一张纸第二课时(说课稿)全国通用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我是一张纸第二课时(说课稿)全国通用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我是一张纸》第二课时,是全国通用二年级上册的综合实践活动。本节课主要围绕纸张的特性和用途展开,内容包括:
1.纸张的种类:介绍常见的纸张类型,如报纸、杂志纸、打印纸等。
2.纸张的特性:探讨纸张的柔韧性、吸水性、厚度等特性。
3.纸张的用途:讨论纸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书写、绘画、包装等。
4.纸张的环保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纸张的循环利用和环保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纸张特性和用途的探究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2.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纸张的环保价值,培养节约用纸和循环利用的环保意识。
3.信息素养: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整理关于纸张的知识,提高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
4.创新思维:在纸张的用途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纸张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用途,如书写、绘画等。
-学生对纸张的基本特性有初步的了解,比如柔软、可以折叠等。
-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概念。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实践活动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在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中。
-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能够对纸张的特性进行简单的描述。
-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偏好小组合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对纸张的不同种类和具体用途了解有限,需要引导才能深入理解。
-在进行纸张特性和用途的实验探究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实验设计或操作上的困难。
-学生可能不太了解纸张的环保意义,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提前发放《我是一张纸》的学习资料,确保每位学生都有。
2.辅助材料:收集纸张的种类和用途的图片、视频,制作PPT用于课堂展示。
3.实验器材:准备不同种类的纸张,以及用于测试纸张特性的实验工具,如吸水实验的容器、测量厚度的尺子等。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实验区和讨论区,确保学生能够分组进行实验和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提问方式开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进而引入主题“我是一张纸”。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的纸张的基本知识,如纸张的来源和初步用途。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纸张的几种常见种类,如报纸纸、打印纸、杂志纸等,以及它们的特性。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纸张,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性,如厚度、柔韧性等。
-互动探究:分组进行实验,如吸水性测试,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不同纸张的吸水情况,并记录结果。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并总结不同纸张的特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具体用途。
-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报告,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纸张的种类、特性、用途以及环保意义。
-鼓励学生分享在实验探究中的发现和感受,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课后收集不同种类的纸张,并观察它们的特点,下节课分享。
-要求学生思考并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纸,培养环保意识。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纸张的发明与发展》
-《生活中的环保小常识——纸张的循环利用》
-《纸张艺术——创意无限的纸雕艺术》
-《纸张的力学特性及其应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调查家中一周内使用纸张的情况,记录并分析哪些是必要的用纸,哪些可以通过电子方式替代。
-鼓励学生了解纸张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的采集、加工、成纸等环节。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简易的纸张,了解纸张制作的基本工艺。
-探究纸张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如中国的剪纸艺术、日本的折纸艺术等。
-学生可以调查当地的纸张回收利用情况,了解回收流程和环保效益。
-学生可以设计一个以“纸张的妙用”为主题的创意作品,如用废纸制作的玩具或装饰品。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校园纸张回收计划,亲身体验环保行动。
-学生可以研究纸张的历史,了解从古至今纸张的发展和变革。
-学生可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