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改革.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 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黄安楣 一、建构主义简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四、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 方法。 五、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理论,同时开展其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对于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简介。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法。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指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卡茨、维果斯基。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①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②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部刺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③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的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打破,而通过顺应(修改或创造新的图式)寻找新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科恩伯格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研究。 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个体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 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实发现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 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理论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产生了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哪些主要因素等,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两方面。 1、关于学习的含义(即什么是学习)。 什么是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情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