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讲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pptx
高考复习追求卓越
巩固基础→寻找规律→迁移升华
准备:高考核动力、草稿本、课本、
手和脑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程标准;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①中国古代历代的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和户籍制度的特点、作用。
②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演变、特点和作用
③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制度的特点、原因、影响
④西方基层治理的特点。
⑤西方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及评价;任务二:链接高考;时期;(2023.1·浙江高考·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
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任务二:链接高考;材料二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材料三《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朝代;(2021·辽宁高考·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原因
①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②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
④思想: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
;任务三:模拟提升;(2024·山东滨州二模·2)战国至西汉初期,游侠之风盛行,游侠或以武力卓群声誉鹊起,或以履信守义闻名乡里。西汉中期以后,侠者仍存,但单纯依赖武力“行侠仗义、横议乡闾者”日渐稀少,为侠者多“恂恂有退让君子之风”。这反映了西汉中期()
A.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B.王国割据势力的式微
C.儒学义利观念的强化D.乡约教化力度的加强;(2024·山东青岛一模·5)鸦片战争以后,苏州地区地方士绅设立义庄重构宗族,致使该地区义庄数量增长。到1911年,共设有义庄128个,而尤以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居多,占比近70%。该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
A.社会政治局势动荡B.政府赋税压迫沉重
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列强侵略程度加深;(2023·山东烟台二模·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大姓……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
——《宋史》卷二八五
古之兼并,兼民利也,今之兼并,又并(争夺)公税也。——北宋陈舜俞《说田》
材料二
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皆编户齐民,非有上下之势。宋仁宗天圣五年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日毕者,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摘自《宋会要辑稿》
(鲁提辖逃亡代州,遇见金老汉)那老儿直拖鲁达到僻静处,说道:“恩人,你好大胆!见今明明地张挂榜文,出一千贯赏钱捉你,你缘何却去看榜?若不是老汉遇见时,却不被做公的拿了?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
——《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闹五台山》
材料三
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越货。——北宋·李昭玘《乐静集·属民》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对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6分);价值:材料一对宋朝土地兼并情况及土地兼并对政府赋税的影响的叙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2分)
材料二《宋会要辑稿》对主户、客户的记录、《水浒传》小说中涉及到户籍管理的情节,可以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2分)
材料三李昭玘对改革后人员流动的评述,可用于研究北宋户籍改革的影响。(2分);;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基层治理,便于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的稳定;推动租佃关系和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迁徙条件的放松,促进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4分)。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动人口,特别是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