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弛豫概念课件.pptx

发布:2025-03-09约1.19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旋弛豫★(一)弛豫概念当向置于B0中的人体发射RF脉冲后激发1H群,改变1H群的进动状态,MZ逐渐变小,同时在XY平面产生MXY,产生MR信号。平衡态:人体进入B0后形成并保持稳定的MZ的状态。但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高、低两种能级的质子之间不断地交换。激发态:系统吸收射频能量后的不稳定状态。

★(一)弛豫概念实际成像中RF对自旋系统的激发作用是瞬间即逝,一旦RF脉冲停止,质子即迅速由激发态向原来的平衡状态恢复,“弛豫”(relaxation):系统由激发态恢复至平衡状态的过程。弛豫过程中同步发生:纵向弛豫(longitudinalrelaxation):纵向磁化矢量MZ逐步恢复的过程;横向弛豫(transverserelaxation):横向磁化矢量MXY逐步消失的过程。

★(一)弛豫概念纵向弛豫过程中,吸收了RF脉冲能量跃迁到高能级的质子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晶格,重新成为低能级的质子,低能级的质子数量增多而叠加产生MZ。

★M的弛豫过程

★(二)纵向弛豫纵向弛豫:RF脉冲停止后,MZ由最小恢复到原来大小的过程称(自旋-晶格弛豫spin-latticerelaxation或T1弛豫)。

1.纵向弛豫时间T1纵向弛豫时间T1:T1=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到平衡态磁化矢量63%的时间。

2.影响T1因素(1)纵向弛豫时间T1具有场强依赖性。在较强磁场中质子的进动频率较快,同种组织,B0的场强越高,T1就越长;反之则短。(2)T1与组织分子的大小有关。中等大小的分子(脂肪分子)弛豫较快,T1较短;大分子(蛋白质)的热运动频率较慢,水和蛋白的弛豫较慢,T1较长。

3.“饱和”的概念射频脉冲激发后,纵向磁化矢量MZ被翻转,然后MZ会慢慢恢复,但如果射频脉冲之间的时间t间隔过短,则MZ仅有部分恢复,称作部分饱和,组织信号有所降低;若纵向磁化MZ没有恢复,称作完全饱和,组织信号为零。

2.横向弛豫时间T2T2=横向磁化矢量减少到最大值的37%的时间。

3.影响T2因素(1)组织的成份和结构;(2)T2值的大小与B0场强大小无关。

(四)T1值和T2值比较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是同时发生的,T2值比T1值短,短多少依赖于组织的物理和化学结构。纯水中,T2值接近于T1值;在多数组织中,T2值比T1值短得多。

(四)T1值和T2值比较组织T1T2质子密度(%)0.2T1.0T1.5T脂肪白质灰质脑脊液肌肉2403904901400370--6208102500730--7189983000860607691140509.610.610.610.89.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