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雅俗之辨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pdf

发布:2017-05-22约1.87万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从雅俗之辨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口 陈宝良 摘要:雅俗之辨,其实就是文化与文化观念的差异,亦即士大夫所代表的精英文化(雅的层面)与大众 所代表的通俗文化(俗的层面)的对峙。在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中,无不存在着一种雅俗之辨,即雅与俗的两分。 然究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乃至行为实践.其中所呈现出来的两大趋势,无论是由雅趋俗,还是由俗返雅, 尽管是时代风气的表征.但其最后的归趋则是经历了雅俗互动之后的雅俗兼备。 关键词:明代:士大夫:雅俗之辨;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f2013)02—0091—07 雅俗之辨,究其根本就是文化与文化观念的 清初人陆衡曾称,“教戏子”、“置花园”、“管闲事” 差异,亦即士大夫所代表的精英文化(雅的层面) 是明末缙绅的三大毛病③,可以看出当时士大夫 与大众所代表的通俗文化(俗的层面)的对峙。在 的生活是雅俗相混,甚至存在着一种由雅趋俗的 传统儒家士大夫的心目中.雅属于“正”体.相当 内在转向。 于康庄大道;俗则属于“变”体,相当于歧路小径。 一、雅俗之辨:雅与俗的两分 但雅文化的建立,还是离不开倾向于俗文化的 “民风”。正如明代公安派文人袁宗道在诗歌中所 追溯明代士大夫精神史的历程.无论是他们 论,一方面,无论是代表雅文化的“驿路红尘鼓 的观念,还是他们的行为实践.其间无不存在着 吹”,还是代表俗文化的“池塘青草蛙声”.原本都 一种雅俗之辨.随之而来者则是雅与俗的两分。 无声响,不必区分出雅与俗;另一方面,作为雅文 就观念层面来说,正如明人杨士奇所言,雅 化表征的“鼓吹驿路喧阗”.抑或作为俗文化表征 与俗,理应是一种“不相谐”的关系。杨士奇以音 的“儿童村巷竞走”,犹如池塘边发出的两部声 乐为例,进而说明雅、俗之间的对立关系。毫无疑 响,其中的宫商,无不渐近自然。①以公安派为代 问,杨士奇最为喜欢的是古琴。他认为,古琴所发 表的明代士大夫,提出一种“何论雅俗”之论.这 出的音乐,雍雍古澹,属于“淳雅”之音,使人襟宇 显然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创见.确乎令人耳目一 澄净,气志皆融,豁然如濯埃氛.并游于泰和无事 新。已有的研究成果揭示,在明清两代,雅文学与 之域,听后让人何其舒适!至于世所同好的俗乐, 俗文学双峰并峙,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在审 则无不属于荒荡靡靡之音。④身为武将的戚继光, 美趣味上则存在着通俗文学崇雅和传统诗文尚 却与文人雅士交往甚密。他对“雅乐”与“时俗之 俗的倾向。②这种雅、俗文学之间的互动.正好替 乐”的区分,可以作为杨士奇之论的补充。戚继光 袁宗道的见解下一注脚。 认为,古代圣人制作一器一事,规模正大,达到中 明代士大夫雅俗观念的历史性转变.同样可 和之极。这些乐器.看似都是智巧所成,然决不允 以从他们的生活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印证。如明末 许有一丝一毫的智力矫揉其间,所以足以动天 作者简介:陈宝良,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9l 万方数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地、惊鬼神,流传万世而无弊,进而被称为“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