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尸体现象课件.ppt
屍斑發生在屍體低下部位(2)屍斑的分期:屍斑發展過程大致分三期:①墜積期:屍斑開始形成至死後12小時均屬墜積期。其屍斑的特點是下墜的血液尚局限於血管腔內手指按壓,屍斑可以退色。在死後6小時左右,如改變屍體的位置,則原已形成的屍斑可逐漸消失,而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現,稱為屍斑轉移。在死後6小時以後再改變屍體體位時,則原有的屍斑不再消失,而在新體位的低下部位又可出現新屍斑,稱為兩側性屍斑。此期切開屍斑處皮膚,可見血液從血管斷面流出,容易用紗布擦去,且邊擦邊流出;組織學特點為局部皮膚真皮與皮下毛細血管高度擴張充滿血液,血細胞外形完整,相互緊靠。指壓退色皮下出血墜積期屍斑②擴散期:組織液向屍體低下部位墜積,並透過血管壁進入血管內促進溶血。血漿被組織液稀釋,且被血紅蛋白染色,向血管外滲出,即為擴散期。屍斑發展到擴散期約需12小時,快的也需8-10小時。此期屍斑處用手指按壓僅稍微退色。改變屍體體位後,原屍斑不消退,新屍斑也不易形成。如切開屍斑處皮膚,可見血管斷面緩慢流出血滴,組織間隙淌出淺黃色或紅色液體,紗布不易抹去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可見血管腔內紅細胞破碎或均質狀物,HE染色呈橘紅色;血管壁與血管周圍組織也染成同樣顏色.③浸潤期:(死後24h—腐敗)被血紅蛋白染色的液體浸潤至組織細胞內,使其著色,稱為浸潤期。浸潤期常開始於死後第二天。此期屍斑完全固定,手指按壓不退色。切開屍斑處皮膚,見皮下組織呈紫色或淺紫色,已無血液從血管斷面流出。組織學檢查見血管周圍組織呈紅色,真皮亦染為紅色;有時可見菌落形成(3)屍斑的顏色:屍斑的顏色取決於血紅蛋白的顏色。人死後氧氣供給停止,但在一定時間內組織細胞仍有呼吸,使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轉變成還原血紅蛋白,因此屍斑一般呈紫色。屍斑顏色的深淺與死者皮膚的顏色有關,膚色較白者屍斑顯著,膚色較深者則不明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屍體屍斑呈櫻紅色,這種顏色說明死者血液中有30%和更多的碳氧血紅蛋白。氟化物中毒屍體,由於氟化血紅蛋白形成,屍斑也可呈鮮紅色,但不如一氧化碳中毒顯著。部分氟化物中毒者呈紫紅色,其屍斑顏色與其他窒息死者常無明顯差別。凍死時由於組織內氧消耗減少,並在低溫下氧合血紅蛋白不易解離,故屍斑呈鮮紅色。在冰雪中發現的屍體,或冷藏的屍體,其屍斑也呈鮮紅色。氯酸鉀或亞硝酸鈉中毒屍體,因高鐵血紅蛋白形成,屍斑呈灰褐色正常屍斑顏色一氧化碳中毒氰化物中毒溺死屍斑淺淡死後各臟器的血液和組織液向其低下部位墜積而形成的色斑稱內臟血液墜積(visceralhypostasis)。器官或組織的血液墜積易與病理改變混淆,應注意區別。內臟血液墜積內臟血液墜積屍斑的法醫學意義(1)確證死亡;(2)推測死亡經過時間;(3)判斷有無移屍;(4)推測死因。現場情況意味著什麼?
二、晚期屍體現象晚期屍體現象一般指24小時後出現的屍體現象。分毀壞型和保存型兩類。(一)毀壞型屍體現象
1.??腐敗(1)定義:死後機體組織蛋白質因腐敗細菌的作用而分解的過程稱為腐敗(decomposition)。引起屍體腐敗的細菌初期主要是大腸桿菌、腸球菌及大腸腐敗桿菌等,以後逐漸有葡萄球菌、變性桿菌、細球菌及梭形芽抱桿菌參與腐敗過程,其中特別是產氣莢膜桿菌能產生大量腐敗氣體。腐敗細菌能在屍體內大量繁殖,在已腐敗的器官切片中很易找到。腐敗的結局是屍體白骨化(decomposetobodyskeleton)腐敗屍體白骨化(2)屍體表現:1)屍臭(odourofputrefaction)人死後,腸道內的細菌使蛋白質分解產生以硫化氫和氨為主的腐敗氣體,並從口、鼻、肛門排出,具有屍體特有的腐敗氣味,稱為屍臭。屍臭在死後第一天就可發生。硫化氫和氨為主的臭氣現象2)屍綠(greenishdiscolorationoncadaver)腐敗氣體硫化氫與血紅蛋白結合成硫化血紅蛋白,透過皮膚呈現綠色,稱為屍綠。屍綠通常在死後24小時就可出現。一般最先出現於右下腹部,因為回盲腸的糞便最易積滯,細菌容易繁殖,腐敗分解較早、較多所致。隨著腐敗的進展,屍綠逐漸擴展到全腹壁,最後波及全身。勿將屍綠誤認為外傷性皮下出血。3)腐敗氣泡和水泡腐敗氣體竄入表皮與真皮之間,形成大小不等的氣泡,有的在泡內充滿腐敗液體,稱為腐敗氣泡和水泡。腐敗水泡須注意與燙傷水泡鑒別。屍體血管內產生的腐敗氣體,壓迫血液使之流動,稱為“死後迴圈”。其結果使腐敗細菌隨血液散佈至各器官,促進腐敗的發展。同時在胸腹腔內也可積聚血性液體。4)“泡沫器官”肝、腎等實質器官內因腐敗氣體而形成大小不等海綿樣空泡,稱為“泡沫器官(foamingorgan)”。5)腐敗靜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