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冀教版七下复习提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课 1、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 3、隋朝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隋文帝的统治时期:励精图治,改革政治,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后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说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前提和保障。 5、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侍卫将士处死,隋朝灭亡。 6、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炀帝的暴政,奢侈腐化,滥用民力。 7、大运河:1)目的:为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便于江南财物向洛阳运输, 2)中心:洛阳 3)起止点: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4)四段(从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 、邯沟、江南河。 5)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意义:大运河的开凿,适应了统一后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对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隋炀帝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工程,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 8、隋朝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9、 秦朝与隋朝的相似点: 1)两个王朝都结束了分裂,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秦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隋结束了南北朝的对峙; 2)建立的各项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被后代沿用; 3)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 4)两个王朝都短命,历二世而亡; 5)都因暴政引起农民起义而亡。 10、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P2 第二课 1、贞观之治 表现: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富裕,百姓安居乐业,户口大增,粮价便宜,社会治安很好,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贞观之治”。 原因:唐初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的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是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 评价: 1)唐太宗是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2)他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完善了科举制度,对少数民族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形成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2、科举制: 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1)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宋朝科举制度P66—P67 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对当时社会风气和学术风气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课 武则天 1)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2)统治:政治上善于选拔和任用人才;科举考试创设殿试制度,增设武举和自荐制度;注重减轻人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生产;但任用酷吏,制造了不少冤狱。 3)作用:她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进一步开拓,巩固了贞观时期的统一和强盛,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4)评价: 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和政治家。 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她的 统治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所以人称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但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任用酷吏造成不少冤狱,重用武氏家族加剧了社会矛盾 唐玄宗 1.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政策(功绩) ①善于用人 虚心纳谏②裁减冗官 整顿吏治 ③集思广益 进行改革④重视诗赋 主持殿试 2、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 上面4点 ⑤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为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 3、开元之治的表现:P16 4、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用人有什么变化?用人不同对朝政得失有什么影响? 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力图有所作为,尤其注重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繁荣景象,使唐朝达到鼎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