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抗生素合理应用(王晓梅).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预防用药; 无指征的治疗用药如病毒感染; 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 疗程不合理,过早停药或感染已控制而不及时停药; 给药途径或给药间隔时间不当; 发生严重毒性或过敏反应时仍继续用药; 不适当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略必须的外科处理和综合治疗; 将抗菌药当作普通 “退热药” 、 “安慰剂”. 摘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宣贯手册前言 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比例40%; 有40%家庭在没有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生素; 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0%死于抗菌药物滥用; 每年有3万儿童因不恰当使用耳毒性药物所致耳聋,其中95%由于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所致。 20世纪细菌演变的主导 1920~1960 G+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1960 ~1980 G-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1980~1990 G+球菌 (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等) 1990~2000 G+球菌 (MRSA/MRSE、PRP、VRE) G-杆菌(ESBL、Ampc) 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葡菌(MRS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杆菌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机制 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位 产生灭活抗生素的各种酶 细胞膜透性屏障和抗生素主动外排泵 改变代谢途径 合理用药 在有明确指针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当的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最大限度的发挥抗菌药物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以达到杀灭病原体和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应防止和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何选择 1. 临床判断 熟知已知宿主最可能发生某种特定感染的微生物 2. 药物学 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特点 3. 微生物学 实验室结果的正确判断 痰细菌学检测的判断 20世纪抗生素的演变主导 30年代 磺胺 40年代 青霉素 50年代 红霉素 60年代 半合成青霉素 Ⅰ代头孢 70年代 广谱青霉素 Ⅱ代头孢 80年代 Ⅲ代头孢 喹诺酮 90年代 碳青酶烯类 β-内酰胺/ β-内 酰胺酶抑制剂 抗感染药物分类 窄谱 青霉素 青霉素类 耐酶 广谱 抗铜绿假 1代 2代 ?-内酰胺类 头孢霉素类 3代 4代 氧头孢烯类 非典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