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十、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ppt

发布:2018-11-27约7.36千字共6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魏晋南北朝 (220年-589年) 三国(220年-265年) 一、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成的原因:  ? 第一,东汉后期州部长官权力恶性膨胀。? 第二,东汉以来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 第三,中小地主势力乘机崛起。 官渡之战(200年)与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208年)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史称曹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也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吴或孙吴。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赤壁之战示意图 二、魏国北方地区的重建 恢复社会生产:屯田(民屯、军屯);屯田以外的地区招徕流民,劝课农桑。 “唯才是举”与曹操人才的选拔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九品中正制,是公元220年曹丕在代汉建魏前夕接受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创立的一项选官制度。 ???东汉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权门请托,贿赂公行,致使秦汉以来实行的察举、征辟等选官制度已腐朽不堪,加之军阀混战,士人播迁,原来察举制时盛行的“乡举里选”已无法照常进行,于是九品中正制便应运而生。 ??? ???九品中正制的选举办法是先由中央的司徒选择在京师任职的官吏兼任原籍州郡的大中正或中正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然后综合他们的门第、德才,订出“品”、“状”。品分九等,主要依居门第、资历,状是士人的德才行为。品、状写好后上报中央,以备选用。 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中央吏部还较重视士人的状,但后来状则逐渐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选官用人单靠门第高下。世家大族实际上控制了选官的主要途径。这就为后来西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三、诸葛亮治蜀与蜀国的后期政局 ?夷陵之战(猇亭之战)222年 重建吴蜀联盟 政治上,严格实行法治;经济上,全力发展农业、水利事业等。 平定南中 北伐中原。234年,诸葛亮卒于五丈原。 褒斜谷栈道 诸葛亮北伐图 诸葛草庐 陕西勉县定军山诸葛亮墓 四、吴国对江南的进一步开发 征服山越 推行屯田:民屯、军屯。 ?通使台湾: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兵士万人,渡海抵达夷州(今台湾),并将夷州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居大陆。这是台湾和大陆交通的最早记录。 江南世家豪族势力的发展:复客制、世袭领兵制。 西晋 (265-316) 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高平陵事变”(249年)与司马氏专权 263年,灭蜀。 265年,司马炎逼魏元帝“禅让”,自己称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晋灭吴。中国又重新统一了。 晋武帝与“太康之治”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265年-290年),是西晋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西晋占田制:?占田制是西晋王朝实行的一项土地和赋税制度。 西晋占田制推行的原因:第一,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整齐赋役征收制度 ;?第二,为了使流亡农民和荒芜土地重新结合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第三,为了对地主阶级内部的土地占有情况实行再分配。 占田制的内容 ????西晋的占田制包括百姓的占田课田制、官吏的占田荫客制、户调制三个内容。 ????1、平民占田、课田制:男子一人占田70亩,女子30亩;丁男课田50亩,丁妇20亩,亩课8升。课田是百姓必须耕种的田,而且是收租税的田。 ???2、官吏的占田、荫族、荫客制。 ???3,户调式。丁男为户主的每户岁输帛3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为户主的纳半数。 占田制的意义 ???? 第一,因为占田制下农民的负担与屯田制相比,有所减轻,并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编制的强制形式,因此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 ???? 第二,百姓占田无年龄之分,课田则有年龄和性别的区分,占田数又高于课田数,故可以鼓励农民占田垦荒,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 ???? 第三,扩大了国家的征税对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西晋的士族豪强多渊源于汉魏。“九品中正制”推行后,使这一制度成为世家大族培植门阀家族势力的重要工具。在经济上,门阀士族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教育上,士族子弟有专门的贵族学校。这样,西晋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将世家大族的特权固定下来,使西晋初步形成了门阀政治的格局。 三、“八王之乱”与西晋的灭亡 290年,司马衷继位,是为惠帝。自惠帝即位到怀帝即位的16年间(291~306) ,由汝南王亮、楚王玮等八王发动的政治权利争夺,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太康年间的安定局面,消弱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动摇了西晋初年苦心经营的政治格局,它标志着依靠分封和宗室出镇以保证司马氏皇权凌驾于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