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语文课堂效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以“语言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母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形成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而言,即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语言实践活动存在问题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55-02
一、正确认识“语言实践活动”的内涵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言实践活动”,顾名思义,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有趣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听、读、说、议等实践中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诱导,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语言并能将所学语言及时正确地应用于实践。
何谓语文?叶老曾说:“平常说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吕老对此也作过明确的解释:“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张志公曾说:“吕先生把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讲得很明确,就是要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从上面的阐述我们不难理解,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母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而言,即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在努力创设和营造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学科教学内容,采用议、演、画、唱等形式,以活动为核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表达与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语文素养,进行交流与探究。
语言实践活动是对片面强调知识掌握、忽略情感价值的反思,是对教育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是对封闭性学习的调整,它通过趣味浓、涵盖广、活动效度大的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完成对语言直观的操作,并由此产生交际需要。基于此,语言实践活动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目的,体现了学生发展的意义。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过程重结果、轻过程;重求同、轻存异;重表达、轻实践,教学趋向封闭,部分教师对语言实践活动的理解停留在走过场,落实在打打闹闹上,教学策略简单化、机械化,训练价值不大,呈现的是虚假繁荣,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对于落实创新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多大帮助。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实践活动”出现的几大误区:
一是实践时间的挤占。以“学科渗透”为名的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占用了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时间;
二是实践内容的冲淡。远离文本,让学生随意发挥,把从网上和其他资料上收集到的科学知识,不经筛选地一古脑儿地在课堂上堆砌;
三是实践主体的架空。以“合作、探究学习”为名,花太多的时间进行“集体讨论、发表个人主见”,学生不着边际地议论纷纷,从而取代了学生的个人阅读实践;
四是实践过程的浮躁。以运用“多媒体”为名,不管该不该用、有用无用,在课堂上大量演示课件,取消了教师的板书和范读,甚至必要的讲解,尽管调动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但也忽视了语言方面的熏陶和感染;
五是实践效果的虚无。语言学习意识淡薄,注重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有效地在语言实践中积累、模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以至于语言表达能力很难提高。
由此,小学语言实践活动处在零散的作坊形式的组织状态,教师依据自身的认识,教学的需要进行实践活动的安排。从积极角度出发,它一定程度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适应了教师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生成性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是,由此导致的目标不明、方法欠科学的个性缺陷也暴露出来。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1.指导阅读积累,为语言实践活动奠基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