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液体的性质及应用(一)(教案)中职《物理(上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docx
7.2液体的性质及应用(一)(教案)中职《物理(上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物理(上册)-液体的性质及应用(一)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中职一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5日,周一下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液体的基本性质,如密度、表面张力、流动性等。
2.掌握液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性质变化。
3.了解液体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液体的输送、冷却和沸腾等。
三、教学内容
1.液体的基本性质:密度、表面张力、流动性。
2.液体性质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
3.液体的实际应用:输送、冷却、沸腾等。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法,讲解液体的基本性质、影响因素和实际应用。
2.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液体的性质和应用。
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液体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资源
1.教材:《物理(上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实验器材:液体容器、温度计、压力计、输送设备等。
3.多媒体课件:液体的性质及应用的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液体性质的思考。
2.讲解:讲解液体的基本性质、影响因素和实际应用。
3.实验演示:展示液体性质的实验,如密度、表面张力等。
4.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液体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液体性质及应用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
1.请学生总结液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2.思考生活中液体性质的应用实例,并进行分享。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液体的性质及应用。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液体性质的内在联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4.科学应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了解液体性质在工程、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液体的基本性质(密度、表面张力、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温度、压力)。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液体的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性质的变化原因。
2.难点:液体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液体的输送、冷却和沸腾等。
解决办法:结合生活实例和多媒体课件,讲解液体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其应用。
3.重点:液体性质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数据分析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
4.难点:液体性质在实际工程、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重点:液体性质的归纳和总结。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液体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实验室、实验器材(液体容器、温度计、压力计、输送设备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2.课程平台:教学管理系统、物理课程网站。
3.信息化资源:与液体性质及应用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和文档,让学生提前熟悉液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液体密度受哪些因素影响?”、“表面张力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或微信群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自行阅读并理解液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资料,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液体性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