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课件 第二课时.ppt
沈从文先生对云南的歌会精选的三个典型的场景进行了描写,每个场景都有各自的特点。三个歌会中的人物又具有怎样不同的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继续去探讨。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画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位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1)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位年轻妇女。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2)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的本色美。(3)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他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还有“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同时也写出了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是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2)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3自然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牙齿、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4.通过对这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学到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呢?(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2)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例如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5.请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并分析这里景色的美丽、鸟的婉转啼叫和人的美丽、歌的优美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1)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的动人场景,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2)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6.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课件展示两个人物描写片段)(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你们的见解。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段;结合人物描写中的语言作具体分析。第一个片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第二个片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7.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1)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过去我们更多进行的是简单的衣着、面容、神态等的描写,以实写为主,但今天比较过后明白了:人物外貌描写同样可以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人物的神韵气度。(2)在描写外貌时,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8.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民歌会有哪些特色?云南的民歌有什么艺术地位?(1)云南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重大事件、男女爱情、生产斗争、婚丧礼俗、丰收节庆还是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礼仪知识,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云南民歌中都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