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政治 10.1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说课稿1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新教材高中政治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说课稿1新人教版必修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新教材高中政治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3月15日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思想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同创新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理解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2.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应遵循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4.公共参与:通过讨论和实践,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知识层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对于唯物辩证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创新意识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以下是对高一(1)班学生的具体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哲学的基础知识,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一定的认识,但具体到创新意识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2.能力素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创新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倾向于遵循传统思维模式,缺乏创新视角。
3.行为习惯:高一学生普遍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但部分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创新意识的接受度不高。
4.对课程学习的影响: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差异,对于“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课程内容,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创新意识的认识。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具体的社会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白板、实物教具(如科技产品图片、模型等)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平台、教育资源共享网站
-信息化资源:网络数据库(包含哲学理论、创新案例、社会现象分析等)、电子教材
-教学手段:视频资料、图片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创新改变世界”为主题,展示一系列科技创新产品的图片和视频,提问学生:“这些创新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创新的重要性。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创新意识的内涵及其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
b.创新意识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如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c.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创新实践。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例,如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等,分析创新意识在其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创新案例,探讨创新意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创新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案例中的创新过程,并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
-教师指导:巡视各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创新意识在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创新意识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更是一种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培养创新意识。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课后收集并整理一个与自己专业或兴趣相关的创新案例,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案例中的创新过程,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完成时间,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知识点梳理
1.创新意识的内涵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对待事物发展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强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勇于突破传统观念,追求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
-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表现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和对事物发展的预见。
2.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