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口笔译看日语学习.PDF

发布:2017-03-24约4.19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從口筆譯看日語學習 東方設計學院 長安静美 1. 前言 此次研習以日譯中為主,由一般對口、筆譯的認識切入,透過3W (WHY 、 HOW 、WHAT )檢視口、筆譯的學習重點,同時導入實驗檢視一般認知習性,以 此針對實務盲點檢視問題癥結所在,對照日語學習,進一步客觀的佐以理論基 礎,提出實務操作與教學之建議。 2. 口、筆譯學什麼 、教什麼 一般外語系科主要著重於「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之訓練,其中「譯」 為外語學習之最終目標,然而在經過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訓練後 ,學習者 在連結到口筆譯課程時卻明顯的產生與所學語言技能不相襯的學習盲點。同時 , 經調查學習者藉由口譯課希望所學為何時,溝通與聽力高居第一,其次依序為口 譯技巧、口語能力、演說能力、加強句型與敬語的使用能力等,大多都仍停留在 加強聽力與會話的階段。進一步針對希望習得什麼樣的口譯技巧進行瞭解,則學 習者大多對口譯無所知 ,認為此為教師工作 ,於是學什麼教什麼,全都成為教師 的責任。 有鑑於口、筆譯課程不同於一般文法的學習,這項實務技能需要全面性整合 語言、溝通、邏輯思考與其他種種能力才能因應實務工作的機動變化,因此獨立 作業的能力自然成為訓練的終極目標之 一。為此,口、筆譯課程中,學習者應該 具備的是發現問題、瞭解問題、以及解決 問題的能力,以便日後在工作中不斷自我 成長、精進。而教師在這部分透過課程可 提供發現問題的角度,佐以實務經驗的參 考值,協助學習者建立操作口筆譯實務的 認知架構。 3. 視覺性認知習性的影響 透過Stroop 實驗以及筆者設計之錯別 字實驗,參加者實際體會到漢字文化圈的 人源於對字形的依賴,因此認知慣性偏重 1 於 「視覺」。 從事口筆譯者,常見的現象莫過於瞭解 原文語意,卻無法翻譯得當或總覺譯文不到 位。綜觀一般性問題,可知口筆譯的盲點, 約莫源自視覺認知慣性,其中大可分為漢 字、語序、助詞三項。 3-1 漢字 看似方便的漢字,事實上在進行口筆譯時,首當其衝牽制了語言的轉換。視 覺性認知慣性投射在漢字的影響無遠弗屆,也因為漢字文化圈的人習慣透過字形 理解訊息,因此不知不覺間自行將牽制現象合理化的情況亦時而可見。語言約定 俗成,久而久之便形同自然,這些牽制所產生的「外來語」看似無傷大雅,多了 卻讓中文變得窒礙不通,同時受制於字面翻譯的結果,不僅限制了原文表達的深 度,也使原本透過閱讀可累積的中文能力因此而淺碟化。 漢字的牽制狀況大可分為三類: (1)日文字形直接導入中文 直接將日文漢字導入中文,讀者可透過前後文瞭解語意,屬於需要讀者自行 二次解讀的翻譯。如近日宮崎駿導演近日上映的電影宣傳所見。大多數人對此廣 告不以為意,然「引退」一詞,實則並非中文之慣性用法。 (2 )初學時的語意膠著 這是初學日文時的中文語意彷彿直接用投影或轉貼方式導入中譯,而忽略顧 及前後文的例子。「案内する」這個日文動詞一般初學時,中文對譯為 「導覽」, 因此不論是筆譯或口譯,直接將「導覽」帶入中文的例子時而可見。而且為了配 合 「導覽」一詞的使用 ,學習者還會加上 「進行」使行文更為妥貼。 (例句來源 :2013 年 10 月 「口譯入門」課程練習) 2 (3 )以漢字為中心的擴張語意 針對帶有單一漢字的日文詞彙,翻譯時很容易因為中文雙音節的用字慣性, 而以該漢字為中心擴增字數,殊不知因中文字皆獨自表意而產生語意擴張,致使 譯文與原文不符。如: (原文)少子化が進むにつれて (翻譯)隨著少子化的進步 (例句來源 :「日文翻譯」課程練習) 上述動詞明顯的以「進」為核心衍生 ,卻在擴張時形成語意不同的詞彙。回歸原 文,則最接近原文的翻譯應為「隨著少子化的趨勢」。不使用原來的漢字,只譯 出其「動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