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干点家务活》(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001].docx
《12干点家务活》(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课《12干点家务活》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通过具体家务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家庭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家庭责任感和生活技能。通过家务活动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增强自我服务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认识到家务活的重要性,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的意义。
②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务技能,如整理玩具、扫地、擦桌子等。
2.教学难点,
①帮助学生克服对家务活的抵触情绪,激发他们参与家务的积极性。
②引导学生将家务活与个人成长、家庭和谐联系起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③在家务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如展示家务活的照片,以及与家务活动相关的动画片片段。
3.教学工具:准备扫地、擦桌子等家务活所需的模拟工具,供学生操作练习。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学生能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家务活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家里都做过哪些家务活?你们觉得做家务活有什么意义?”
展示一些关于家务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家务活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家务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家务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务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家务活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家务活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家务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务活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家务活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家务活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家庭和谐、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家务活培养责任感。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家务活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高效地整理房间”。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家务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务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家务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家务活在家庭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在家务活中培养责任感、独立性和生活技能。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帮助家人完成一项家务活,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7.课后拓展活动
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过程:
鼓励学生在家庭中继续参与家务活,并尝试提出改进家务效率的方法。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家务活的意义,并共同制定家庭家务分工计划。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掌握: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家务活的概念,认识到家务活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性。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家务技能,如整理房间、洗漱、烹饪简单食物等。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家庭中的家务任务。
2.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家务活的态度从最初的抵触转变为主动参与,增强了责任感。
-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家庭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增强了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
3.合作与沟通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提高了合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