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包括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实例分析以及升华和凝华的热量变化。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上一节“物态变化”紧密相关,学生已掌握的物态变化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运用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物质状态变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形成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教师需强调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条件:重点讲解在常温常压下,升华和凝华现象发生的条件,例如碘的升华、霜的形成等实例。
-应用升华和凝华解释现象:通过具体实例,如冰块在室温下直接变成水蒸气,或水蒸气在寒冷的窗玻璃上形成霜,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升华和凝华的能量变化: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升华和凝华需要吸收或释放热量,需要通过实验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区分升华和凝华与其他物态变化:例如,区分升华和凝华与蒸发和凝结的区别,需要通过对比实验和现象分析来强化学生的理解。
-解释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讨论来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如碘升华实验的图片、霜形成的动画等。
3.实验器材:准备干冰、碘、烧杯、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实验操作台,营造有利于学生互动和实验操作的环境。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冬天窗玻璃上会结霜?夏天冰块为什么会融化?”
展示一些关于霜和冰块融化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物态变化的现象。
简短介绍升华和凝华的基本概念,指出这两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升华和凝华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包括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和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的过程。
详细介绍升华和凝华的条件,使用温度-相图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变化。
3.升华和凝华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升华和凝华案例进行分析,如干冰用于冷却食品、人造云雾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多样性和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升华和凝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如“如何利用升华和凝华制作节能材料”。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升华和凝华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升华和凝华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强调升华和凝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这些原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发生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知识点梳理
1.物态变化概述
-物质存在三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变。
2.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3.升华和凝华的条件
-升华:通常在低温低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