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控制程序.doc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版次:A.1页次:PAGE1/NUMPAGES4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1目的
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证实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下简称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识别持续改进的机会。
2范围
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所涉及的产品、过程、体系运行中规定的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
3职责
3.1质量部负责数据分析的归口管理,根据过程特点负责统筹公司对内、外相关数据的传递与分析、处理。负责统计技术的选用,并据需要提出统计技术培训计划、检查统计技术的实施效果。
3.2各职能部门、车间负责与本部门、车间有关的数据收集、传递、评价、改进以及统计技术的具体选择与应用。
4工作程序
4.1数据收集范围的确定
公司各部门\车间对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或相关技术文件有规定要求的记录数据应予以收集.具体分为:
4.1.1与产品有关的数据:产品检验记录、产品不合格信息、不合格率、规定完成率、合同履约率、顾客对产品的抱怨和投诉、内外部故障成本、市场产品分析等。
4.1.2与过程、体系运行有关的数据:顾客满意度、供方供货情况、质量目标执行情况及达到程度的数据、人员能力要求、设备完好率、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结论、管理评审输出等。
4.2数据提供的分工
4.2.1质量部负责提供管理体系运行的质量管理信息。如:内、外部质量审核结果、管理评审输出、过程的监视与测量纠正/预防措施实施信息。
4.2.2质量部负责提供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信息。如:采购检验记录、成品检验记录、产品不合格信息、产品合格率、计量量具送检率。
4.2.3各职能部门、车间负责提供本部门质量目标实现数据及其它相关的数据。
a)营销部提供服务方面的数据。如:顾客的质量投诉、顾客满意度、顾客投诉实现率;
b)采购部提供供方业绩及评价情况;
c)设备部提供设备完好率、设备事故率等设备管理方面的数据;
d)生产部提供产品各种规格完成率、产品计划安排、半成品管理等数据;
e)企管部提供人员上岗培训率和培训有效性等信息;
f)技术部提供新产品开发/设计等数据;提供工艺技术文件管理、工艺流程更改、产品不合格原因分析等数据;
g)各车间提供产品实现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如:工序产品检验记录,关键工序控制记录;
h)财务部提供公司经济运行数据。如:生产成本、质量成本等。
4.3数据收集方式
数据主要来自日常的各类质量记录,应按月分类收集。若有特殊需求时,按质量部通知进行收集。收集数据的方法是:
4.3.1首先应明确收据数据的目的。是用于过程监视控制或用与问题(原因)分析和纠正;
4.3.2根据使用目的要求,确认数据收集的时间段。
4.3.3数据可采用已有的记录、书面资料、电子媒体等。
4.4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4.4.1统计方法选用原则
a)优先采用国家公布的质量控制、检验标准和国家计量单位标准;
b)合同规定必须采用某种统计技术时,由合同签订部门将信息反馈质量部,由质量部根据规定,将选用的方法、应用的场所、必须取得的结果以书面方式分配到相应的部门进行应用;
c)质量部在原材料、部分工序检验采用抽样方法;在每月产品质量分析中采用排列图、统计表等对不合格类型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d)对于非数分析采用调查表;
e)对产品实现过程中的相关数据采用控制图法、关联图、排列图等新老七种工具。
4.4.2统计方法实施要求
a)质量部负责规定统计技术的需求,并根据需要提出统计培训计划后报企管部实施;
b)企管部负责组织对有关人员进行统计方法培训;
c)正确使用统计方法,确保统计数据的科学、准确、真实。
4.4.3各部门、车间在应用统计技术时,应对其实用性和有效性从以下
方面进行判定:
a)是否降低了不合格品率、降低了加工损失;
b)是否能为有关过程能力提供有效判定,以利于改进质量;
c)是否提高了产量、利润和工作效率;
d)是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
e)是否及时处理顾客意见,提高了服务质量水平。
4.5数据分析结果
4.5.1数据分析的结果应提供下列信息:
a)顾客满意度的状况和趋势;
b)产品和服务与顾客要求的符合性;
c)过程、产品特性的变化和趋势;
d)供方产品、过程和体系的相关信息;
e)增加稳定性要求。
4.5.2对与产品和服务与顾客要求的符合性,过程、产品特性的变化和趋势有关的数据分析,各部门、车间应及时将本部门有关的数据分析结果加以分析利用。利用中需协调的,及时以书面形式报质量部,进行协调安排。
4.5.3每月末各部门、车间将分析结果报质量部,质量部负责编制公司每月《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