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公共关系传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公共关系传播 第一节 传播基本原理 一、信息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它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等。 二、传播及其基本内涵 “传播”一词来自英语(communication), 源自拉丁语Communis(community)。 该词有十几种解释:交往、交流、通讯、传播,沟通等。 传播泛指人类信息交流的关系和全部活动。 传播包括三层含义: 1、信息的传递; 2、信息的分享; 3、双向互动。 三、传播的要素 (一)传播的基本要素 谁?说些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 ——拉斯维尔 (二)传播的隐含要素 1、时空环境,即传播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环境; 2、心理状态,即受者接受信息时的情绪状况和心态; 3、文化背景,即传播者、受众双方在经济环境、风俗习惯、语言、性格特征、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下一页 4、信誉意识(权威意识) 四、传播的模式 (一)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 (二)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五、传播的基本方式 1、内向传播 又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这是一种发生在自身内部的传播过程,或者说是以人体为交流而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内向传播包括思考、自言自语等,即所谓I(主我)和me(客我)的对话。 2、人际传播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往,是参与双方互动的过程,这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传播方式。 3、组织传播 是作为传播主体的组织与其成员及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大众传播 是指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播给大众。包括报纸、期刊、书藉等印刷传播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电子传播媒介。 它可以分为四层含义: (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 (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 (3)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4)人数众多的受传者。 第二节 公共关系传播 一、公共关系传播的概念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利用各种媒介,有计划地向公众传递信息,进行沟通,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实现组织目标创造有利的环境。 二、公共关系传播的特点 1、双向互动性 2、沟通平等性 3、目的性 4、信息共享性 三、公共关系主要传播媒介的分类及特征 (一)印刷类传播媒介 1、报纸。 (1)优势:制作迅速,成本低廉,经济实惠;便于选择性阅读,便于保存,信息量大,形式大众化。 (2)局限:受读者文化水平的限制;报纸属于静止媒介,没有动感和变化,生动性和及时性不如广播和电视。 2、杂志 (1)优势:装订成册,易于保存,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读者可以重复阅读;专业性强,针对性强,可以对某些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2)局限性:发行周期长,新闻性弱,时效性差,传播不如广播电视迅速;对读者的文化水平要求高;由于印刷精美,相对价格也较高;由于内容专业性强,传播范围较小。 2004中国最具广告价值媒体10强(含报纸、期刊) 3、传单、招贴 具有不定期,不专业,偶然性强和针对性强的特点 (二)电子媒介 1、广播 (1)优势:传播迅速、覆盖面广;较生动,有现场感;制作成本低廉,接收设备简单,普及率高;听众不受文化程度的制约。 (2)局限性: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生动性不如电视;稍纵即逝,不便保存;再次是无法选择,检索性差;顺序播出,无法捕捉重点。 2、电视 (1)优势:是除网络外其它媒介无法比拟的。真实感强,结合了图、文、声、色四种因素;可以同步传送、使人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信息传播快速且真切,有直观的艺术性,传播效果好。 (2)不足:传播的内容稍稍即逝,无法保存;顺序传输,无法选择;制作的设备复杂,所需人力较多,制作成本昂贵。 大红鹰 3、网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已经正式将网络命名为“第四媒体”,即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在这四种媒体中,有三种是电子媒介。 优势:可以实现全球信息高速传递和共享;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的一般特性,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适时性和交互式传递的独特优势。 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丰富、多样、及时、自由、交互、可重复的特点。 国际互联网是传播媒介的最终方向。 4、电影 电影常常搭载的一些企业商品的广告 电影软性广告变化多端,通过各种方式隐藏在电影的各个角落: 四、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美国公关学者卡特利普·和森特在其《有效公共关系》一书中,提出公关有效传播的七大要素: 1、可信度。指公关传播首先必须建立对传播者的信赖气氛。 2、情境架构。就是说传播计划必须与现实环境相一致,相协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