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课标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07师范3班 李霞 222007318011135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所需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设计依据】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谈话法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及意图 学生活动及意图 估计
用时
导入
启发探究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内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那么自然地理环境是不是均一没有差别的呢?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界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他想借这句话说明,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是存在差异性的。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先保留看法,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差异性之后再做定论。
祖国各处风光无限,我们来做做导游。同学们看ppt上的五张图,分别对应A、B、C、D或北京的是哪一张图片呢?先思考一下。给你们30秒钟,看哪位导游最专业。(板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名言导入,提高学习的好奇心。
图片对号入座,先让学生对差异性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
2min
导游活动 好了,各位导游们,A对应的是哪一张图片呢?我们知道,A地是位于我国低纬的海南,对应的是椰林风貌的景观图。那么B地呢,B地是我国的江苏,江南地区对应的当然就是水乡景观喽。五星所在地是我国的心脏——北京,北京的香山红叶举国闻名,对应的就是图1,在红色中国的心脏,连树叶都是红色的。C地是我国的内蒙古,相信有不少同学都想去那里的草原上骑骑马,住住蒙古包对不对,那么它对应的就是图5。最后看D地,D地不用看了,就剩下图3了,D地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里自然以沙为主了。 引导学生形象认识差异性 辨析,初步认识差异性 3min
图片分析
原理讲解 看来各位导游还蛮专业的,接下来还要请各位导游向我们说明,图3和图4的差别在那里?仔细看看。(学生回答,略)嗯,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来,差别主要体现在有没有植被和水资源含量上。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两个地儿都是祖国的孩子,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说得简单点,就是因为他们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地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