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企业如何合理合法规避劳动合同法.doc

发布:2017-12-12约9.79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企业如何合理合法规避劳动合同法 L4 L ] _8 z9 ` * f+ {5 J! P: Z0 W0 G6 Z; I3 { ( }??{* B: p j* e??d3 t( ~% b q在企业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中,企业是强者;但是在现行法律框架中,一旦出现劳动争议,不管是在前置的劳动争议仲裁阶段,还是在其后的劳动争议诉讼阶段,企业实际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因为面对资金、实力都强的企业,劳动者在人们眼里,普遍处于弱小角色,而且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之一就是要“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在出现劳动争议纠纷后,即使企业不存在过错,人们也会认为是企业在以强欺弱,不论是仲裁机构还是法院均会对劳动者产生同情心。 ( r5 m6 K2 f8 }; y$ D7 J. ^! I % P/ k$ T( M6 t* D% z因此,企业如何在自身合法的情况下,赢取仲裁机构和法院公平、公正的待遇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将通过现行劳动争议纠纷中易出现的几种情况,在劳动争议容易出现的环节就企业如何合理合法规避对已不利的情况作初步论述。* a; f$ W% b4 G! U: N8 b ! e X3 [; _% c8 B: l8 R, G 0 d) m4 _ @ s8 p* |* H g) N: [ 一、劳动者的姓名,住址条款 * l0 c! C+ O U1 u6 _+ X0 B7 ~对于解除劳动合同时的送达作用 二、 劳动合同期限 2 I {0 ]( e1 v `7 o- a确定建立劳动关系的日期,计算经济补偿金、缴纳社会保险的起算时间,是否提前解除或终止 + I9 Q??r7 z! L! J试用期 0 C+ {) z( C1 T \! n o* C# S试用期的作用:21条 除劳动者有39条和40条1、2项规定的情形外,不得解除合同,解除的,应说明理由 6 N B) m3 b??h- j; z J39条1项:试用期间补充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如何运用 , @8 m) s1 n- q; l3 w* G1 e与试用期满后解除劳动合同有什么不同:可以随时提出,没有明确是口头还是书面,但需要说明理由,无需要支付补偿金; d % J% S9 K F# A) y- a8 L需要提前三十日提出,书面通知,按47条支付经济补偿。[ : M( B$ f$ X0 b. o9 y; T; q( R试用期工资:20条 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 \# R# x0 M9 x; N! f0 {5三、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0 Z: [7 E. Q0 u??N8 M以确定岗位工资 用以确定是否符合40条第2项:不能胜任,经培训或调整岗位后还不能胜任的解除合同理由g v . h0 l- k( q4 A??l. m0 G o, O5 |确定以后岗位调整 . z: |9 O) C; H; p工作地点用以确定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危害防护和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等事项(条例14条),适用以解决有多处经营场所的企业。(以劳动合同履行地为准,注册地标准高,且双方有约定的,从其约定)o A! v; U9 a7 s5 k??@* _四、劳动报酬 . Y8 z- [( {( n+ D9 D涉及劳动报酬的劳动争议的时效 0 L; w: L; X3 {1、普通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 根据《劳动合同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并且可以中止、中断。. P1 d; w5 F??]# ]: y4 p+ W + ~5 B: G h4 V+ I2、拖欠劳动报酬争议的时效 3 I, B: P, I) d o; M0 W《劳动合同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第四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3、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时效的例外 ) U# | H4 d Z《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普通民事纠纷处理,即此类适用2年的诉讼时效规定,不用仲裁前置程序。 ??^4 b# \9 |$ _1 c) i6 u4、“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F 8 @# W H* @( F! I5 u- x工资争议,仲裁委在实际操作中,普遍以“工资发放之日”作为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即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H??R `+ C/ c,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