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364785808_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ppt

发布:2017-10-10约字共7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要内容 Contents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状况 在美国: CRBSI是医院内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占整个医院感染的10~20%,ICU病人有10%经历CRBSI,发生率5例次/1000天(2.5~30/1000中心导管天) ; 估计有10万~40万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2573例CRBSI的病死率为14%,归因分析CRBSI的死亡率为19%;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CRBSI病死率为8.2%,显著高于其它细菌引起者;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引起的CRBSI病死率为0.7%,显著低于其它细菌引起者; CRBSI的后果 CRBSI后果导致: 住院天数增加;7~24天 死亡率增加:增加3~4倍 增加治疗费用:大约$40000/生还者 显著增加医院支出; 显著增加住院时间; 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 我国CRBSI的监测情况 我国CRBSI的监测情况 我国VAP发病率是美国(NHSN)的5~10倍! 但是,CRBSI发病率不到NNIS的一半! 说明CRBSI的监测水平需要提高,监测方法需要完善!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血管内导管类型简介 血管内导管类型简介 导管分类 按插入血管分类:外周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动脉导管 按导管留置时间分类:临时、短期(10d)、长期 按导管穿刺部位分类: 锁骨下静脉导管 股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颈内静脉导管 外周静脉导管(PVC)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危险因素 1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过长(通常置管30天后发生感染) 2 医院内细菌定植于患者机体; 3 导管相关的医疗操作频率高; 4插管技术及置管后的护理。无菌操作不严格; 5 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基础疾病(如:粒细胞减少、糖尿病等); 6 输液系统污染; 7 穿刺部位污染(如:潮湿、渗血、体液污染等,股颈锁下); 8 静脉导管的材质(某些材料所制导管的表面光滑度差,容易被某些细菌所附着,如:聚氯乙烯、聚乙烯); 9 接受静脉高营养治疗的患者容易发生真菌血流感染; 10单腔导管患者CRBSI发生率明显低于双腔导管 CRBSI的感染因素 非隧道式CVC引起CRBSI的感染因素: ① 皮肤引起的管腔外细菌的定植; ② 导管尖端引起的血流种植; ③ 连通器或CVC管腔内定植; 隧道式CVC或植入导管引起CRBSI的感染因素: 连通器或CVC管腔内感染 CRBSI的发病机制 穿刺部位的皮肤细菌移行至皮下导管 导管接口部污染 经血行污染导管端口 输液污染 导管材料 感染菌内在特性 细菌生物膜biofilm CRBSI的发病机制 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 即使导管定量培养病原菌阴性,几乎所有插入血管的导管都有病原菌定植,且具活力,还能在24h内形成生物被膜。 导管放置10天内局部皮肤是最常见致病菌的来源,沿导管外表面扩散至管尖,引起CRBSI; 导管放置10天以上者则常由医务人员的手污染导管接头,沿导管内壁扩散,引起腔内定植及CRBSI; CRBSI的病原学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革兰阴性厌氧杆菌; 白色念珠菌 CRBSI的常见致病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更易黏附塑料制品表面, 形成导管表面的优势菌从而引发感染。 导管相关性感染分类 局灶性(外部)感染:蜂窝组织炎、脓肿、化脓性血栓炎等。可伴有或不伴有血流感染 血流感染:菌血症、心内膜炎 血流感染分类 I 原发性:由动脉或静脉放置器械或导管直接引起的血流感染 继发性:体内已有明确的感染记录,然后才出现有相同致病菌的血流感染 血流感染分类 II 输入液体相关性血流感染:输入被污染的液体引起。剩余的输入液体培养和经皮静脉穿刺血培养,获得同一细菌,而无其他来源,可确诊。 原因:液体本身(例:洋葱假单孢菌) 操作污染(制造、运输、使用)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常见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导管定植: 插管部位无感染征象而远端导管 半定量培养≥15cfu/导管片段; 或定量培养≥102cfu/导管片段; 静脉炎:导管周围沿血管走行方向出现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