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组织.pptx
第七章
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会计学原理]
目录第一节会计循环第二节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概述第三节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第四节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第五节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第六节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第七节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第八节分录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
学习目标了解会计循环的基本环节。熟悉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联系。掌握各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内容。掌握科目汇总表和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掌握各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性。
第一节会计循环一、会计循环的含义概念:指会计人员对会计主体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日常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遵循一定的规则,按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进行收集、归类和记录直到编制财务报表的全过程。它从会计期初开始,至会计期末终了,循环往复,故称为会计循环。作用及意义:通过会计循环,可以将一个会计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业务完整、连续、系统地转换成有用的会计信息,并报告给使用者。会计循环为各单位有条不紊地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对会计岗位业务的合理分工及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与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循环的步骤1.分析经济业务,登记普通日记账普通日记账的一般格式如表7-1所示。
实务中账务处理是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加以确定的,普通日记账其实就是按顺序连接起来的记账凭证。我国企业通常为了简化核算,不设普通日记账,仅设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特种日记账。★1.分析经济业务,登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日记账
2.过账将普通日记账或记账凭证中的会计分录转抄到有关的总分类账户、明细分类账户或日记账之中。这一转抄程序在会计上称为过账。在过账后,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应进行平行登记。
3.计算分类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编制调整前的试算表工作底稿是在进行正式结账和编表之前,为了正确处理期末的各项账务而设计的一种工作草稿。其一般格式如表7-2所示。
通过工作底稿,可概括了解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发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也能给期末记录各种调整、结账账项和编制有关财务报表提供正确的数据资料。在期末,当本期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过入有关分类账户后,再计算出各分类账户的余额,并将其逐一列入工作底稿的“调整前试算表”栏内,进行首次试算平衡,若发现分类账户的记账有误,应立即查明更正。
4.编制调整分录并进行账项调整(1)调整原则:权责发生制(2)调整目的:将已发生而且应归属于本期的费用,无论其是否实际支付,均计为本期的费用;将已获得而且应归属于本期的收入,无论其是否实际收到,均计为本期的收入,使本期的费用和收入能在归属期一致的基础上加以配合,以便正确确定本期的成本费用水平和盈亏情况。
(3)调整内容及方法:调整内容方法举例①应计费用本期应付未付,计入本期。本期利息费用、租金费用、咨询费用和广告费用等。②预付费用之前预付本期,计入本期;本期预付后期,不计入本期。以前已预付的财产保险费、广告宣传费、有关租金或咨询费等。③应计收入本期应收未收,计入本期。已经发出商品或提供了有关咨询、运输、修理等劳务服务,已经将有关资产外租等。④预收收入之前预收本期,计入本期;本期预收后期,不计入本期。各项收入做出判断后调整。⑤其他账项调整其他项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等。
5.结转有关分类账户的记录,完成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采购入库材料成本的结转,完工入库产品生产成本的结转,已销产品生产成本的结转,有关损益类账户向本年利润账户的结转,利润分配事项的结转等。结转后进行第二次试算平衡,将有关数据填入“利润表”栏和“资产负债表”栏。6.编制财务报表根据工作底稿中提供的有关资料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7.结账并编制结账后的试算表在普通日记账中做出年终结账的分录,并过入有关分类账户。根据各分类账户的余额编制结账后的试算表进行第三次试算平衡,办理年终结账手续。
★会计循环步骤小结:1.分析经济业务,登记普通日记账(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2.过账(总分类帐、明细分类账)3.计算分类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编制调整前的试算表(首次失算平衡)4.编制调整分录并进行账项调整(权责发生制)5.结转有关分类账户的记录,完成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结转后第二次试算平衡)6.编制财务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7.结账并编制结账后的试算表(第三次试算平衡,年终结账)
第二节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概述一、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和要求1.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含义及其意义含义:指在会计循环中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的种类和格式与记账程序有机结合的方法和步骤。意义:①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程序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