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变色龙》观课报告.doc

发布:2017-12-11约1.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变色龙观课报告 一、观察起因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科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小学科学课上更加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并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此,我着重的对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了观察。 二、观察策略 小学生的科学课课堂多次进行观察,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有关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记录。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结果 我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小组规模:老师把分成10组,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 给组内成员奖励的5次,给小组批评的5次,对组内成员批评的8次,组与之间相互评价2次。 四、观察描述 课堂纪律不太好,小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积极性过高,有的竟然大声喧哗,老师对课堂稍作了调节,设计了较吸引人的方式——颁奖,小组之间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学生积极性更高了。不仅如此,小组成员还能保持好各自的纪律,在实验之前能大胆地、有秩序地回答问题并作出大胆猜测。最后小组之间能较好地进行互评环节,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起了巩固加强作用。 、观察结论 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树立起集体意识、互助意识,具备基本的团结协作精神时,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得以推行。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个性倾向不一,因此,有时虽然把他们分配到同一小组内,并且也对他们每个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有个别学生非但不参与合作,反倒要消极地拒绝别人与他们合作。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要努力创设能够让学生产生合作需要的情境,这样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合作,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不合作就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合作才是出路”的道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